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舒城:以“兩強一增”推動鄉村振興

2022年06月17日11:1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2021年12月23日,安徽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啟動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行動,簡稱“兩強一增”行動。

舒城縣貫徹落實“兩強一增”行動計劃,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積極發展高效農業、品質農業、綠色農業,有效推進鄉村振興。

實行科學化管理 建設“增收田”

在張母橋鎮高標准農田示范區,香椿一期工程已投入生產,51座鋼架大棚內郁郁蔥蔥。

2021年,張母橋鎮投入近200萬元,建設了100畝香椿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內設室內室外氣象站、土壤墒情監測、病虫害測報、水肥一體化智能管理控制平台等智能管理系統。智能管理系統能夠自動實現各灌溉分區的智能管理、有效聯動、相互協作,保障土壤各項數據處於適宜區間,為作物生長提供良好條件。

之后,該鎮通過招商引資,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安徽東方金橋農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示范園區的建設,大幅提升了經營主體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科技管理水平,增加了公司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

如今,該公司通過流轉土地400多畝,直接增加群眾土地資產收益年均30余萬元,間接產生近60個用工崗位,幫助附近群眾就業,有效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

提高宜機化水平 建設“景觀田”

走進闕店鄉高標准農田典型治理區,綠色的田野一望無際,一台台農機穿梭其中,游人流連忘返,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正徐徐鋪開。

近年來,該鄉通過開墾土地、建設溝渠、硬化道路、興修水利等措施,對“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施策,提高土地“宜機化”水平。在此基礎上,該鄉將小而散的田地整合在一起,形成連片土地,變小田為大田,有效打破制約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的“土地細碎化程度高、設施綜合配套率低”瓶頸,把治理區建設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新格局。

該鄉還大力推動土地流轉,加強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應用,推廣一批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品種和種植模式。目前,項目區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作業率達到95%以上。

加快綠色化發展 建設“生態田”

在杭埠河畔,新建的溝渠清澈見底,魚兒淺淺地游著,蛙聲隨處聽見。

城關鎮新建了總長1265米的渠道,並進行塘壩加固。渠道襯砌採用魚巢磚,可以積澱水生植物生長的土壤和礦物元素。塘壩加固採用生態護坡,既滿足河道護坡要求,又有利於護坡系統生態平衡,給予魚、蝦、青蛙等動物一定的生存空間,保持生物的多樣性。

項目的實施,對涵養水源、美化環境、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水土流失,抗御洪澇災害,推動農業增產起到重要作用,並為高標准農田建立起生態屏障,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傳承農耕文化 建設“文化田”

為傳承農耕文化,弘揚勞動精神,6月11日,張母橋鎮舉行插秧技能大賽。比賽分為拔秧、定點打秧把和插秧三個階段進行。全鎮14個村,每個村派出3名選手組隊參加。大家在田間比拼著技術、速度、體力和配合,整個比賽過程妙趣橫生。比賽根據拔秧、定點打秧把、插秧三個環節的總得分進行評比,李堰村、廟沖村、合心村代表隊分獲團體一、二、三等獎。比賽還評出了“十大插秧能手”。

在“兩強一增”中,舒城縣注重農耕文化的傳承,以鄉鎮為單位,建設農耕文化館,組織傳統農耕生產經賽,品嘗農耕文化的韻味,在文化體驗中,讓農耕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鄉村振興,是農村全方位的振興,不僅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更是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繁榮。我們要讓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更要讓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舒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波說道。(劉力 陳勝 曾杭生) 

(責編:劉穎、宮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