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徐靖

被洪水沖毀后成功復建,恢復通行

黃山再“見”鎮海橋

本報記者 徐 靖
2022年01月12日07: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 2022年01月12日 第 12 版)

近期,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鎮海橋修復工程通過驗收,達到恢復通行條件,標志著鎮海橋主體修復工程徹底結束。

鎮海橋全長130多米,為六墩七孔石拱橋,始建於明朝,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為西南—東北走向,橫跨於橫江之上,西南連接黎陽古鎮,東北連接屯溪老街,是當地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徽州第一古橋”的美譽。2019年10月,鎮海橋被批准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鎮海橋在歷史上曾經歷多次修繕。2020年7月,因連續暴雨引發特大洪水,鎮海橋被沖毀。現場除4號橋墩分水尖保存比較完整外,橋體大部分坍塌。

修復工程總投資約4500萬元。2020年8月中旬當地水位下降后,進入打撈期,9月設計施工方案,11月初步方案通過后逐步細化設計方案、進行施工。2021年2月完成基礎部分施工,11月30日,工程基本完工,12月8日,工程竣工預驗收,質量與觀感效果滿足設計要求。

鎮海橋修復工程技術負責人姚順淶有一本厚厚的設計方案。他介紹,鎮海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計方案需要進行專家評審,征得安徽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同意,涉及環境評估、防洪評估、安全評估論証等多個方面,前后經過多次修改。

經過勘察,歷代修復工程標准不一,材料形制、顏色、規格均有所不同,如何確定修復標准?隨著時間推移,原橋採用的鬆木樁、厚墩型基礎是否仍然符合需求?姚順淶說,經過反復論証,鎮海橋的修復確定了一個根本原則,就是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恢復原貌。

所謂保証安全,主要是結構上的調整。

鬆木樁、厚墩型基礎是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結晶。不過,這種結構材料強度較低,整體結構的強度也會隨著時間和河床變動而降低。因此在對基礎部分的修復中採用了一些混凝土結構,解決安全問題。

在保証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鎮海橋在局部或隱蔽處盡可能少地採用現代材料,並秉持施工工藝等最小干預措施,確保結構穩固。

對打撈上來的石料,修復團隊要進行逐一辨認,完成做標識、編碼、測量、核實等步驟,按照應用盡用原則,再對不足部分以同材質石料補配,並按原工藝做表面加工。

姚順淶介紹,鎮海橋側牆及分水尖以上部分的老石料利用率達60.77%,拱圈石老石料利用率達76.22%,欄杆老石料利用率達95.88%,古橋的原真性在老石料中得到充分體現。

此外,鎮海橋修復工程也充分運用了現代科技。“我們採用新技術,通過構建三維可視化虛擬模型,很好解決了項目中歷史遺跡的數字保存、石塊構件的砌筑、‘禁止取魚’字跡石塊構件拼接、砌筑石塊預排布等難點問題,提高了現場施工效率、石塊構件利用率,較高程度還原了古橋原始面貌,提高了古橋修復質量。”姚順淶說。

未來,修復完成的鎮海橋將繼續在車水馬龍中,見証黃山的歷史與發展。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