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創示范區 跨越千億關
合肥瑤海未來五年這樣干:產業立區、城市更新、東部新中心

在合肥市瑤海區龍崗綜合經濟開發區上班的楊旭蕾已經根本感覺不到,腳下的土地曾是城鄉結合部:入眼皆是高樓商業,出門就是地鐵車流。區域內呈雙十字交錯的四條主干路——龍崗路、大眾路和新安江路、長江東路,雖然新舊不一,但是風景一致繁華。
在正進行的瑤海“兩會”上,瑤海“三大片區”發展策略引人關注:龍崗片區定位是“聚力打造成瑤海產業立區主陣地、高質量發展主引擎”﹔合肥東部新中心片區聚力打造全國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示范區﹔老城區要聚力打造老城區更新改造示范區。
三大片區各有使命,但目標一致。記者了解到,瑤海區第五屆人大第一次會議釋放了強烈的發展信號:堅持產業立區不動搖,努力打造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示范區、老城區更新改造示范區,早日成為高質量發展“千億區”。
向新產業要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
在合肥物聯網產業園的安徽銀通物聯,並沒有多少自己的工廠車間,他們把研發業務放在瑤海總部,而把各類智能識別儀器等產品的生產制造外包給深圳代工企業。這種長三角與特區的協同,表明瑤海企業在向產業鏈的上游進軍。
而產業平台“一谷三基地”的建設則顯示了另一種瑤海產業發展思路——變“彎道超車”為“換道超車”。曾經傳統工業強區瑤海的轉型,放棄“打怪升級”的傳統思路,緊跟中國制造的風向與主流,正在把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目標,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打造百億園區。
長三角科技戰略前沿研究院落戶中國網谷
瑤海區委書記陸勤山說,產業立區,絕不是簡單地把企業引進來。瑤海要幫助落地企業做從1到100的事情,做大做強,瑤海還在做從0到1的事情,讓科技的“成果”變為產業的“火種”。因此,瑤海把“完善泛普研究院、感知研究院、三峽集團研究院等一批創新研發平台,建立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推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產業化……”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並列出行動路徑。
錯位發展、補位發展,在合肥創新產業發展中瑤海有意做好強鏈補鏈文章,加速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集聚,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互促,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瑤海有在本土優勢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整合產業鏈的決心,中國服裝原創設計小鎮項目的啟動就是一個開端。打造更多的建筑業總部,建成合肥首個汽車新經濟服務產業功能區……讓更多的企業上”雲”,實現數字賦能,已經從想法走向實踐。
向新面貌要高質量發展的承載力
瑤海是合肥面積最小的主城區,卻可能是合肥城市歷史文化資源最為厚重的城區。
這裡有“一裡三公墓”、壩上街、大東門、火車站、汽車站,有紀念合肥解放的勝利路、勝利廣場,有老合肥三大市民廣場之一的和平廣場、三大市民公園之一的花沖公園,更不用說一個個高聳水塔和煙囪下,那些記錄城市工業繁華過往的一座座老工廠。
一街一巷都有她的故事,故事是城市的歷史,決定城市的靈魂與氣質。說好城市的故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現當代的合肥城市歷史中,瑤海份量十足,今天的城市更新就是要詮釋好老城的新氣質。
青年創意田園成市民出游好地方
“把大窯灣等片區打造成城市更新典范項目”——未來五年,瑤海以升級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一體化推進“拆建安管”,不斷完善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以更高標准、更優機制、更快效率推進城市更新。因地制宜實施舊城更新,杜絕“大拆大建”,整合“金角銀邊”等零星地塊資源,建成一批停車場、運動場、街頭游園等配套服務設施。
龍崗片區、合肥東部新中心、老城區,三大片區裡,老城區是瑤海城市更新的主戰場,瑤海將在這裡聚力,打造老城區更新改造示范區,以商業樓宇周邊環境整治為突破口,打造一批體現地域特色和時代記憶的城市風景線﹔統籌推進路網體系建設,建成郎溪路高架等一批“快速路”、和平路等一批“主干道”,實現轄區道路“快連快通”﹔聚焦雨山路等一批“微循環”,暢通群眾回家“最后一公裡”。目前合肥市共建成4條地鐵線,全部經過瑤海,還有2條線正在建設。瑤海是合肥地鐵軌道交通最為密集的城區,隨著包公大道高架和郎溪路高架的完工,以及東部新中心跨南淝河大橋數量的增加,未來交通承載力可能位居城區前列。
綠水青山是最好也是最強的承載力。未來五年,瑤海計劃將區域內4條河流打造成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長廊,高標准實施新安江公園二期等一批公園綠化和景觀提升項目,穩步提高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人均綠化面積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准。
數字瑤海是要實現另外一種承載力提升方式。
瑤海正加快數字瑤海體系建設,建成瑤海“城市大腦”,實現“一網統管、一網共治”,讓現代化城市擁有現代化的數字管理體系。
向新中心要高質量發展支撐力
毫無疑問,合肥東部新中心是瑤海也是合肥東部最大的IP,稍有動靜都是資本和流量迅速傾斜的地方。
過去的一年裡,合肥東部新中心“動”得很快,從合肥一中東校區建設到和平小學新校區開工,從合鋼高爐區修復到寶武(安徽)總部首發項目建設,從越來越高的安置房到越來越快的交通圈,合肥東部新中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變化。
“三年打基礎、五年出形象、十年建新城”,瑤海區表示,未來五年,將實現東部新中心啟動區基本建成、核心區全面招商。建成一批市級重點道路、區級支路,構建多維交通網絡,提升區域交通環境。完善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體系,加快核心區域開發,完成馬(合)鋼、氯鹼化工、老合鋼等污染地塊5200余畝土地修復,充分釋放發展空間。
發展空間充沛的合肥東部新中心
拓寬南淝河、豐富水系生態、建設瑤海灣區、構筑合肥東部全新的城市天際線,未來五年,這些合肥東部新中心核心區規劃內容將逐步變成實景。站在長三角重要節點城市的東部門戶,瑤海區將加速推進新興產業落地,實施東部新中心核心區CBD、工業文明長廊等項目,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的新格局。
統籌生活、生態布局,老合鋼區域綜合改造,第一代產業工人將擁抱全新的現代都市生活。青年創意田園二期等一批城市公園正在鋪展,青年港灣要做新地標,合肥市博物館、合肥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服項目,成就的不僅是瑤海東部市民的生活質量,還有整個東部的區域價值。
“未來五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2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躋身全省前列。”當下的瑤海,長三角的產業溢出與分工正在承接和協同,國家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政策和資金跟著項目進入,合肥“一區四級”中東部新中心的主城定位內涵豐富。除此之外,全省密度最大的人口紅利、合肥最多的主城空間儲備、單位GDP產值位居前列的經濟基礎、都是瑤海成功轉型的重要資本。
瑤海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解琛 關堂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