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相對論:“舊”與“新”
從過去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相對落后的皖北小城,到如今客商雲集、產業集聚的長三角活力之城,蕭縣在“煥新”路上一路破題。
從舊到新,蕭縣不斷蛻變。
上海張江高新區首個縣級合作共建的園區落戶蕭縣,一個個高新產業茁壯成長﹔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喜獲“國家園林縣城”金字招牌﹔“講說送”活動持續落細升溫,干部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宿州市蕭縣以創新為引領,以綠色為底色,補齊環境短板,培育新興產業,唱響文明新風。
“舊”與“新”,此消彼長的背后,是以系統思維、頂層設計推進動能轉換的精心謀劃,是以改革創新推進動能轉換的精准施策,是廣大黨員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歷史擔當。
蕭縣濕地與新城。 楊坤攝
提質增效 培育轉型升級新動能
園區四周彩旗飄揚、施工現場吊車林立、廠房頂部焊花飛濺……走進蕭縣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一期工程現場,隻見工人們利用當前的晴好天氣,搶抓施工的黃金時間,有條不紊地安裝鋼結構廠房。
來自江蘇徐州的24家企業在這裡投資興業,形成集工程機械、礦山設備、環保設備、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發、生產、物流為一體的高端智能制造業集聚區,預計年產值逾50億元。
蕭縣智能制造產業園的建設,是蕭縣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外向帶動戰略、強化項目建設、狠抓環境優化的縮影,將成為引領蕭縣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勁動力。
與這片工地隔路相望的是幾家建材企業,主要生產玻璃制品和瓷磚。“這是開發區以前引進的傳統工業項目,現在這幾家企業的產品也不斷進行升級換代,市場上十分暢銷,經濟效益也不錯。”蕭縣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朱繼純說。
據朱繼純介紹,近年來,蕭縣經開區充分發揮園區在產業配套上的優勢,不斷優化產業布局,全力打造項目聚焦的“強磁場”,在提升新型建材、功能性新材料、機械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的同時,大力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及高端智能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作為蕭縣工業主陣地,蕭縣開發區始終堅持把項目建設、產業發展作為發展經濟的主抓手,積極承接徐州、南京、溫州、台州等地現代產業轉移,努力打造改革開放的新高地、產業轉移的排頭兵。
今年以來,蕭縣開發區共新簽約項目47個(長三角地區企業42個),總投資88.55億元(長三角地區投資77.45億元)。其中60億元項目1個,10億元項目2個,億元以上項目28個。
另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蕭縣生產總值393.24億元,同比增長4.1%,居宿州市第1位﹔去年蕭縣新引進項目116個,總投資357億元,刷新了蕭縣招商引資歷史記錄。而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這些投資幾乎都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等先發地區。
“突圍‘舊高地’,開啟‘新引擎’,蕭縣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四方來客,加快速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蕭縣縣長朱新華表示。
蕭縣岱湖公園一景。 蕭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城市煥新 群眾幸福指數攀升
郁郁蔥蔥的鳳山,橫臥在城市中央,一條隧道打通了山南山北,聯結著新城和老城,過去“城在山中”轉變為如今“山在城中”。
清澈澄碧的龍河,穿城而過。曾經兩岸窄仄的棚戶區被綠地公園、藝術空間所取代,從過去的臟亂差到現在的開門見綠、處處有景。
舊貌換新顏、老城新活力。行走在蕭縣的大街小巷,新與舊的對比隨處可見。
2020年,蕭縣獲得“國家園林縣城”稱號——這是我國園林綠化領域的最高榮譽。據蕭縣城管局局長董長征介紹,蕭縣擁有“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特殊城市結構,結合自身地形特點,以山體為依托,以水系為紐帶,形成內外環抱、經絡全城、外楔於內的綠地系統格局,並把“山、水、文、城”相互交融作為實施理念。
比如,針對礦山修復,制定了《蕭縣非煤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按計劃逐年對城區及周邊的山體進行修復,著力解決礦山地質環境突出問題,通過採坑回填、山體綠化等措施,改善視覺效果和山體自然生態,讓廢棄礦山再現青山綠水。
為恢復“母親河”龍河的原有生態,蕭縣實施了龍河綜合治理工程,採取清淤截污、淨水回城的方式,將水質徹底還“淨”於民,引入綠色空間、慢行生活的理念,充分還“綠”於民,栽植適生苗木,布置實用小品,充分還“景”於民。
一幅幅畫卷、一張張笑臉,優美的人居環境讓廣大城鄉居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城市煥新的顯著成效,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蕭縣交通通達便利。 蕭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思想破冰 引領行動突圍
“在上海工作一年多時間,感受實在是太深了。我們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蕭縣駐上海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歐陽飛感慨頗多。
去年8月,蕭縣在上海張江成立了投資促進中心,由縣級負責人專職、專班駐點對接,加強與上海的合作交流和資源對接。
在歐陽飛看來,蕭縣實現與長三角地區等高對接、一體化發展,首先要全面對標上海創新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思想要不斷解放。
近年來,蕭縣選派多批的干部通過挂職、駐點工作等方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對接上海,身臨其境參與其改革發展,學到了好經驗,練就了真本領,更展現了好形象,理念上不斷創新。這些正成為蕭縣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一股強大的內生動力。
美麗的鳳山隧道。 劉民攝
改變,不止於此。
“十四五”開局伊始,又一場解放思想大討論激蕩蕭縣大地。
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總要求,蕭縣堅持黨史學習與“干部講規矩、群眾說事情、服務送到家”聯動融合、雙向推進,以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奮進力量。全縣上下“四史”學習不斷走深入心,“講說送”活動持續落細升溫。
現在,蕭縣在274個行政村(社區)均設立了“說事辦”,將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和訴求收集上來,化解開來。
“以前感覺政府門難進,事難辦﹔現在是干部隨時在線,服務送上門。”蕭縣劉套鎮前徐安村村民李紅艷對“群眾說事情”活動深有感觸。
蕭縣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外通過挂職學習、對內通過“講說做”活動,提升了干部隊伍的認知水平、思維高度、思維層次,給蕭縣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無縫對接徐州,共舞長三角,這種理念上的改變如今在蕭縣的領導干部中已經深植於心,並外化於行。
“蕭縣始終秉承忠誠擔當、開明開放、大氣包容、敢爭一流的精神,立足工作實際,扛起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全面開創蕭縣‘進十爭百’新局面,打造淮海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蕭縣,奮力在省際毗鄰區域合作發展、省際跨區域合作發展、淮海經濟區區域合作發展上爭排頭、當示范,打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縣域合作的品牌。”蕭縣縣委書記黃韡表示。
一個由“舊”到“新”的蕭縣,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