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花開五朵·安徽紅

日子紅丨安徽池州:鄉村天地廣 加油往前闖

人民網記者 張磊
2021年09月10日09:0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這兩天,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紅葉村黨總支書記錢壽祥特別地忙,一邊要組織協調農機趕赴田間地頭忙收割,一邊還要盯著美麗鄉村建設項目進度。

盡管很忙,但是從錢壽祥疲憊的面容裡,不難看出他發自內心的喜悅,“解放初期,紅葉村這裡還是沼澤地,一到汛期,一片汪洋。上世紀70年代,經過黨員干部群眾歷時5年的治理堯渡河、根治七裡湖、防洪滅螺三大戰役,肩挑背扛,圍墾造田,平整出了1萬畝良田,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現如今,面對鄉村振興新機遇,我們怎能不鉚足了勁兒加油干!”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起步之年。鄉村振興路上,如何開好局起好步,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安徽省池州市進展如何?近日,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深入當地廣袤鄉村進行探訪。

青陽縣朱備鎮榨裡村親子樂園一景。人民網記者 張磊攝

綠滿鄉間,甜在心頭

“你看,這是農機大院,這是農民大舞台,這是文化長廊,這是休閑鍛煉的地方……”錢壽祥興奮地帶著記者參觀美麗鄉村新貌。

今年以來,池州市東至縣紅葉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農村道路加以拓寬、做了綠化,一個嶄新的紅葉村展現在眼前。

事實上,紅葉村更深刻的改變是在田間地頭裡、在發展方式上。“鄉村振興必須綠字當頭,才有發展前景。”錢壽祥說。

過去的紅葉村雖然有良田萬畝,但是依靠傳統的水稻種植,農業很難有大發展。這幾年,在村兩委帶動下,當地開始發展稻蝦共作等生態農業,春夏收獲小龍蝦、秋季收割有機稻,2020年產值達到15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0萬元,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

紅葉村小龍蝦交易市場。東至縣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紅葉村著手打造鄉村旅游產業,收回了160畝魚塘,全部改種荷花。清澈的池塘荷葉連連,映照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生態美、環境優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廣袤鄉村的優勢所在,這一點,在池州這樣一個旅游大市格外突出。

榨裡村是青陽縣朱備鎮的一個普通村子,因為緊靠九華山風景區,鄉村振興路上,如何“靠山吃山”吃上旅游飯,是當地干部群眾謀劃的振興路徑。2019年6月,榨裡村在市美麗鄉村建設政策支持下,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打造了觀光大道和田園游步道。

村庄裡,曾經光禿禿的院牆變成了賞心悅目的花圃,曾經不起眼的溝渠整理成鄉間一景。“親子樂園、健身廣場都有了,村子的環境越來越好,人氣也越來越旺。”村民李紅山說,今年,又有兩戶在外務工的村民回來了,把自己的老宅子一番裝修后干起了農家樂、開起了民宿。

產業融合,更有奔頭

坐在辦公室,貴池區燈塔村黨總支書記紀律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葛根生產車間,通過遠程視頻系統,各個生產環節都可以隨時查看、一目了然。

“鄉村振興關鍵要產業振興。近幾年,我們依靠發展葛根種植,甩掉了‘空殼村’的帽子,如今,在葛根種植基礎上,我們繼續延伸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村集體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紀律介紹說。

2019年之前,燈塔村集體經濟還是零,被列入“邊緣村”。為了改變村裡的面貌,村兩委通過市場調研,組織干部群眾赴外地參觀考察,結合本地沿江丘陵地帶的特點,下定決心發展葛根產業,利用荒山荒地和閑置土地打造了160畝的葛根種植基地,從此,燈塔村找到了發展出路。

村民在葛根基地忙碌。人民網 王銳攝

嘗到了葛根種植的甜頭,干部群眾更有信心了,開始向葛根深加工要效益,提升附加值。燈塔村建起了葛根深加工基地,生產葛根粉、葛根茶、葛根粉條等,同時開設微商平台,注冊產品商標,實現公司化運營管理,直接帶動40位村民就業,包括12名脫貧戶。

“如今,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已經到位,我們也被列為了貴池區鄉村振興示范村。在我看來,當示范,就要帶頭敢闖敢干,做出樣子給別人看。”紀律說。

池州市擁有優質的農業資源稟賦,在鄉村振興道路上,不斷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密碼”。

“立足‘山水土氣’優勢資源,繼續做大做強做優茶葉、九華黃精、池州鱖魚、皖南土雞等池州農業四大特色產業,發展好食用菌、中藥材、富硒農產品等優勢產業,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池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吳作知說。

東至縣堯渡鎮尚合村民宿群。東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改革創新,大有干頭

站在東至卓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廠區,嶄新的現代化車間豎立在記者眼前,耳旁充斥著轟鳴的機器聲和卡車的鳴笛聲。而在去年,這裡還是香隅鎮香山村一片閑置的宅基地,通過宅基地改革試點,率先破冰,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讓農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鄉村得振興。

香山村緊鄰東至經開區,近年來,因安全衛生防護距離需要,香隅鎮政府將周邊村民集中遷出安置。“2020年,香山村結合宅改整合收儲閑置宅基地85畝,進行流轉盤活。在為地方企業提供發展要素的同時,也為村集體和農戶帶來年20余萬元的二次收益。”香隅鎮黨委委員錢元舟介紹說。

“2020年東至縣獲批成為國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以來,將試點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舉措,系統謀劃、精心部署、穩慎實施。”東至縣宅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動改革試點過程中,不過多追求齊頭並進,而是根據試點鎮村實情,分類明確改革側重,因地制宜加以推進。

類似香山村這樣盤活閑置宅基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例子,在東至縣已遍地開花。

堯渡鎮尚合村依托“陽山”國家級傳統村落,通過有償退出的方式,成片收儲閑置農房和閑置宅基地,打造徽風鄉韻民宿群。洋湖鎮奠龍村對土地重新規劃設計,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增效。木塔鄉大田村修繕閑置集體房屋,改建為“農具博物館”、油茶公司、糧油加工廠,興辦集體企業,促進鄉村旅游,2020年該村集體年收入達到80萬元。

“池州市將創新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和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鄉村振興‘趕考’路上,我們將抓好東至縣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國試點工作,激活鄉村沉睡資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更大活力。”吳作知說。

點擊查看專題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