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花开五朵·安徽红

基因红丨池州贵池:薪火代代传 日子节节高

胡雨松
2021年08月19日09:0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如果不是有专人指引,很难想象在距离池州市区25公里之外的居民社区内,还藏有一座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纪念馆。

2020年6月,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正式落成。纪念馆坐落于贵池区秋江街道阮桥社区,把时间线推向7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芦苇地。就是在这片芦苇地里,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机关团结带领长江沿岸人民,创建了贵池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为了纪念那段抗战岁月,1988年贵池县委、县政府在此地树立了一块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旧址纪念碑;如今纪念馆正式落成开放,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前来瞻仰前辈风采,回顾那段抗战岁月。

红色热土传承红色基因

中共沿江县委纪念馆和旧址纪念碑。人民网 胡雨松摄

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共有两层,布展面积约450平方米,展厅内“沿江烽火——中共沿江中心县委抗战实录”详细地介绍了在中共沿江中心县委领导下军民抗日的一段历史过往。

抗日战争时期,皖中、皖南沿江地区是横亘在南京、武汉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938年日军攻占沿江地区,沿江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馆长王福余介绍,1943年3月,隶属皖江区党委、沿江地委领导的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在无为后垄成立,并迅速率部挺进贵池、青阳、东流、至德等沿江地带,领导沿江人民开展抗日斗争活动,纪念馆里展示的就是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贯彻执行皖江区党委关于打通新四军五师、七师区域联系的战略部署,对敌进行浴血奋战的斗争历程。

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人民网 胡雨松摄

王福余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今年3月以来,纪念馆每天都要迎接大量参观市民,“不仅是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市民自发地来到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特别是5月之后,我们每天开展的专业讲解都要达到10场以上。”王福余说。

除了中共沿江中心县委纪念馆,贵池区内以红色教育为专题的纪念馆还有4座,如以“保密文化”为特色的宵坑村黄西工委纪念馆,反映中共贵池县委组织“留田年关暴动”的棠溪镇革命历史纪念馆等。

办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

贵池区是革命的热土,在这片热土上发生的革命故事更是在老百姓之中口耳相传。在秋江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永飞看来,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多办实事,他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目前,秋江街道正以学党史办实事为契机,加大力度整治乡村环境,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为了提升村民“家门口的幸福感”,秋江街道把改善乡村环境的着力点放在村民迈出家门的第一步。对于农村道路,不少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晴天两腿灰,雨天两脚泥”。自2019年以来,秋江街道对辖区内的路面全面进行硬化工程,村与村连接的道路都成了水泥路。“要说我们街道,变化最大的就是路面了!”聊起秋江街道正在进行的全域整治工程,周永飞满是欣慰之情,“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到年末回家一看都不敢认,都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

与路面一起变“靓”的还有夹江河。夹江河自贵池区乌沙镇而来,途经秋江街道辖区内三个村镇。由于年久失修,夹江河一度成为一条内河,水系不通导致河道内堆满了淤泥,每到夏天两岸居民总是门窗紧锁,想开门透口气都难。2019年,贵池区开展了夹江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生活污水排口、农田排口、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口等整治,完成河道清淤12.8公里。“我们还特意在河道两边修建了休闲步道,把这里打造成老百姓可以亲近自然的会客厅。”夹江河治理工程施工方金桥集团项目负责人刘象明介绍,随着河水变清,河里甚至还长出了野生菱角,“这在以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秋江街道夹江河两岸风景。人民网 胡雨松摄

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

出门有路,路边有景。想要提升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贵池区乌沙镇灯塔村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

灯塔村地处长江南岸,长期以来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籽为主,无村办工业企业,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面对落后的发展现状,2019年,镇政府及村“两委”多次带领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到先进发达地区参观学习,立足本村村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发展葛根种植产业。

灯塔村党总支书记纪律介绍,葛根是药食两用产品,目前市场前景良好。纪律给人民网安徽频道算了一笔经济账,如果是单纯种植葛根,那么利润率大概在10%;如果对葛根进行深加工、制作葛粉产品,利润率就能达到40%以上。

发现更多商机的灯塔村,很快便决定投资50万元建设一套葛粉加工生产线。并利用电商平台,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持续提升葛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初步测算,葛根种植和深加工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灯塔村集体经济带来近50万元的收入。“葛根种植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充分利用村子里的闲散劳动力,在葛根产业园务工能挣到1.6万元一年,这也可以有效地防止返贫。”纪律说。

村子里集体经济办得如火如荼,城市里农民工产业园区也建得有声有色。在贵池区服装产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里,企业里的纺织工正在赶制今年冬天即将上市的羽绒服。与以往纺织品工厂大多闷热昏暗,材料摆放混乱不同,这座新建成的服装产业园里安装了空调,环境干净整洁。一位纺织工人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自从去年工厂搬进园区后,工作环境有了大幅度提高,“厂子离家更近了,我们上下班也方便了”。

贵池区服装产业园内纺织工人正在赶制冬装。人民网 胡雨松摄

服装产业园的建设方金桥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洪友兰介绍,这座服装产业园是金桥集团将学党史与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的成果,“我们在之前的调研中发现,池州市有很多中小型服装加工作坊,这些小作坊工作环境差,人员密集,有的还有消防隐患”。为了改善池州市纺织产业生产环境,金桥集团投资2865万元建设了这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并承诺三年免租来吸引市内纺织业龙头企业入驻。洪友兰说:“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在做这个创业园项目的时候,我们集团是有亏损的。但是做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业,我们作为国企义不容辞。”

贵池区是一方红色热土,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如今进入新时代,贵池区各级各单位也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真正为民办实事。也正因如此,在贵池区,红色基因才能代代相传,老百姓的好日子才能越过越幸福。

点击查看专题

(责编:吴西露、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