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花開五朵·安徽紅

基因紅丨池州貴池:薪火代代傳 日子節節高

胡雨鬆
2021年08月19日09:0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如果不是有專人指引,很難想象在距離池州市區25公裡之外的居民社區內,還藏有一座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紀念館。

2020年6月,中共沿江中心縣委紀念館正式落成。紀念館坐落於貴池區秋江街道阮橋社區,把時間線推向78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蘆葦地。就是在這片蘆葦地裡,中共沿江中心縣委機關團結帶領長江沿岸人民,創建了貴池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

為了紀念那段抗戰歲月,1988年貴池縣委、縣政府在此地樹立了一塊中共沿江中心縣委舊址紀念碑﹔如今紀念館正式落成開放,一波又一波的參觀者前來瞻仰前輩風採,回顧那段抗戰歲月。

紅色熱土傳承紅色基因

中共沿江縣委紀念館和舊址紀念碑。人民網 胡雨鬆攝

中共沿江中心縣委紀念館共有兩層,布展面積約450平方米,展廳內“沿江烽火——中共沿江中心縣委抗戰實錄”詳細地介紹了在中共沿江中心縣委領導下軍民抗日的一段歷史過往。

抗日戰爭時期,皖中、皖南沿江地區是橫亙在南京、武漢之間的一道天然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1938年日軍攻佔沿江地區,沿江民眾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館長王福余介紹,1943年3月,隸屬皖江區黨委、沿江地委領導的中共沿江中心縣委在無為后壟成立,並迅速率部挺進貴池、青陽、東流、至德等沿江地帶,領導沿江人民開展抗日斗爭活動,紀念館裡展示的就是中共沿江中心縣委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貫徹執行皖江區黨委關於打通新四軍五師、七師區域聯系的戰略部署,對敵進行浴血奮戰的斗爭歷程。

中共沿江中心縣委紀念館。人民網 胡雨鬆攝

王福余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今年3月以來,紀念館每天都要迎接大量參觀市民,“不僅是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還有很多市民自發地來到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特別是5月之后,我們每天開展的專業講解都要達到10場以上。”王福余說。

除了中共沿江中心縣委紀念館,貴池區內以紅色教育為專題的紀念館還有4座,如以“保密文化”為特色的宵坑村黃西工委紀念館,反映中共貴池縣委組織“留田年關暴動”的棠溪鎮革命歷史紀念館等。

辦實事提升群眾幸福感

貴池區是革命的熱土,在這片熱土上發生的革命故事更是在老百姓之中口耳相傳。在秋江街道黨工委書記周永飛看來,傳承紅色基因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實際行動為老百姓多辦實事,他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目前,秋江街道正以學黨史辦實事為契機,加大力度整治鄉村環境,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為了提升村民“家門口的幸福感”,秋江街道把改善鄉村環境的著力點放在村民邁出家門的第一步。對於農村道路,不少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晴天兩腿灰,雨天兩腳泥”。自2019年以來,秋江街道對轄區內的路面全面進行硬化工程,村與村連接的道路都成了水泥路。“要說我們街道,變化最大的就是路面了!”聊起秋江街道正在進行的全域整治工程,周永飛滿是欣慰之情,“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到年末回家一看都不敢認,都說家鄉的變化太大了!”

與路面一起變“靚”的還有夾江河。夾江河自貴池區烏沙鎮而來,途經秋江街道轄區內三個村鎮。由於年久失修,夾江河一度成為一條內河,水系不通導致河道內堆滿了淤泥,每到夏天兩岸居民總是門窗緊鎖,想開門透口氣都難。2019年,貴池區開展了夾江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生活污水排口、農田排口、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口等整治,完成河道清淤12.8公裡。“我們還特意在河道兩邊修建了休閑步道,把這裡打造成老百姓可以親近自然的會客廳。”夾江河治理工程施工方金橋集團項目負責人劉象明介紹,隨著河水變清,河裡甚至還長出了野生菱角,“這在以前都是難以想象的。”

秋江街道夾江河兩岸風景。人民網 胡雨鬆攝

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

出門有路,路邊有景。想要提升老百姓家門口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貴池區烏沙鎮燈塔村走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路。

燈塔村地處長江南岸,長期以來以種植水稻,棉花、油菜籽為主,無村辦工業企業,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面對落后的發展現狀,2019年,鎮政府及村“兩委”多次帶領黨員、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到先進發達地區參觀學習,立足本村村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發展葛根種植產業。

燈塔村黨總支書記紀律介紹,葛根是藥食兩用產品,目前市場前景良好。紀律給人民網安徽頻道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是單純種植葛根,那麼利潤率大概在10%﹔如果對葛根進行深加工、制作葛粉產品,利潤率就能達到40%以上。

發現更多商機的燈塔村,很快便決定投資50萬元建設一套葛粉加工生產線。並利用電商平台,按照“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產業鏈,持續提升葛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據初步測算,葛根種植和深加工項目的實施,每年可為燈塔村集體經濟帶來近50萬元的收入。“葛根種植還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充分利用村子裡的閑散勞動力,在葛根產業園務工能掙到1.6萬元一年,這也可以有效地防止返貧。”紀律說。

村子裡集體經濟辦得如火如荼,城市裡農民工產業園區也建得有聲有色。在貴池區服裝產業園(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裡,企業裡的紡織工正在趕制今年冬天即將上市的羽絨服。與以往紡織品工廠大多悶熱昏暗,材料擺放混亂不同,這座新建成的服裝產業園裡安裝了空調,環境干淨整潔。一位紡織工人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自從去年工廠搬進園區后,工作環境有了大幅度提高,“廠子離家更近了,我們上下班也方便了”。

貴池區服裝產業園內紡織工人正在趕制冬裝。人民網 胡雨鬆攝

服裝產業園的建設方金橋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洪友蘭介紹,這座服裝產業園是金橋集團將學黨史與為群眾辦實事結合起來的成果,“我們在之前的調研中發現,池州市有很多中小型服裝加工作坊,這些小作坊工作環境差,人員密集,有的還有消防隱患”。為了改善池州市紡織產業生產環境,金橋集團投資2865萬元建設了這座農民工返鄉創業園,並承諾三年免租來吸引市內紡織業龍頭企業入駐。洪友蘭說:“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在做這個創業園項目的時候,我們集團是有虧損的。但是做社會公益事業,特別是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業,我們作為國企義不容辭。”

貴池區是一方紅色熱土,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繼,如今進入新時代,貴池區各級各單位也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真正為民辦實事。也正因如此,在貴池區,紅色基因才能代代相傳,老百姓的好日子才能越過越幸福。

點擊查看專題

(責編:吳西露、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