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五朵·安徽紅

基因紅 | 安徽蕭縣:“勝利之城”的紅色密碼

人民網記者 張磊

2021年06月25日06:2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郁郁蔥蔥的鳳山,橫臥在城市中央,一條穿山隧道打通了山南山北,聯結著新城和老城,過去“城在山中”轉變為如今“山在城中”。

清澈澄碧的龍河,北起鳳山,穿城而過,經濉河入淮。曾經兩岸窄仄的棚戶區被綠地公園、藝術空間所取代,為城市添了秀氣,給百姓增了福氣。

山青了,水綠了,天藍了,蕭縣變了。

蕭縣的巨變,不止於山水。

途徑蕭縣的高速公路。楊坤攝

這座位於安徽北端的縣城,依托四省通衢、徐州近郊的區位和交通優勢,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展開雙臂,呈扇形全面對接徐州,擁抱長三角。

開放創新,為發展注入澎湃動能。2020年,蕭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93.2億元,位居全省第15位,連續三年入選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百強。

經濟強,受益的是老百姓。2020年,蕭縣財政收入32.1億元,80%以上用於民生,惠及群眾。2020年4月,蕭縣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21.29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人均純收入增至10256元,較2014年增幅221.7%。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4280元,較2014年增幅72.3%。

一組組數據、一幅幅畫卷、一張張笑臉,為我們勾勒出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蕭縣新圖景。

蕭縣的巨變從何而來?

因為有紅色密碼!

“勝利之城”傳薪火

古城蝶變源於“小推車精神”的紅色傳承,源於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源於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的使命擔當。

“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這首源於淮海戰役的民謠至今仍在蕭縣這塊紅色熱土上傳唱。

淮海戰役總前委蔡窪會議舊址(淮海戰役總前委五首長合影處)。人民網記者 張磊攝

1948年12月16日,淮海戰役進入第三階段,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進駐蕭縣蔡窪村。次日,淮海戰役總前委五位首長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齊聚蔡窪,由鄧小平主持召開了總前委第一次全體會議,這也是唯一一次全體會議。正是在那次會議期間,在指揮部屋前的石榴樹旁,總前委五位首長留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合影。

蔡窪由此被稱為“英雄會師地”和“淮海戰役第一村”,蕭縣也被譽為“勝利之城”。

鐫刻在蔡窪會議舊址廣場上的浮雕,生動再現了蕭縣百姓為解放軍支前的感人場景。據介紹,淮海戰役中,蕭縣組織了支前民工147203人,擔架2536副,籌糧1243萬斤。把全縣的人力、物力、財力匯成了一股波瀾壯闊的洪流,為人民軍隊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忘本來,方能開創未來。“奮進新征程,更要堅定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思想,堅定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內心最深處真正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家人來看待。隻有這樣,我們工作的動力才會源源不斷。”蕭縣縣委書記黃韡說。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近年來,蕭縣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講看齊、重規矩、正作風,推動政治生態持續淨化優化。縣委認真貫徹黨中央及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創造性謀劃開展“干部講規矩、群眾說事情、服務送到家”專項活動。

活動開展以來,蕭縣黨員干部作風不斷轉變,實現“二線到一線,一線到火線”。通過建立健全重大政策決策機制、提高工作效能等12個領域38項制度改革,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特別是資源公開處置、推行億元以上項目進省級平台交易等辦法的施行,助力工程和採購平均節約資金率超過20%,“土地陽光拍賣”推動商住用地平均溢價率達120%。

張江蕭縣高科技園。楊坤攝

“作為身在一線的黨員干部,我們要把初心使命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把項目建設現場作為考場,企業的滿意度就是我們的百分數。”近日,在蕭縣經濟開發區徐州淮海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現場,正在調研的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朱繼純對記者說。

企業列出問題“單子”,園區開出解決“方子”。蕭縣經濟開發區對企業實行“一對一”保姆式服務,組建“1名領導干部+1名業務骨干+1家企業”的幫扶隊伍,幫助企業做好項目施工等各項工作。

政治生態有力轉變,助推了經濟社會發展﹔營商環境有力改善,吸引了一批重大項目落地。

2020年,蕭縣招商引資迎來爆發式增長,全年簽約項目116個,總投資357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70個。投資百億元的海螺綠色建材產業園項目、59億元的徐州產業轉移項目、49億元的蕭縣·浙江汽車配套產業項目紛至沓來。上海張江蕭縣高科技園區被授牌首批“安徽省級產業合作園區”。

4月17日,蕭縣健走愛好者在龍河岸邊健走鍛煉。 劉兵生攝

“勝利之城”再出征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對紅色基因最好的傳承。老百姓從發展中受益,有了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行走在蕭縣的大街小巷,變化讓人眼前一亮,從過去的臟亂差到現在的開門見綠、處處有景。著名的社會學家鄧偉志先生有一天回到老家蕭縣,聽老鄉介紹“現在馬路上一個煙頭都找不到”時,說啥也不信,結果親自去轉了幾圈,果然沒找到。家鄉的變化,讓他這位游子感慨萬千。

“環境改善的背后是真金白銀的投入,是財政保障民生的生動體現。”蕭縣城管局辦公室主任張揚介紹,今年3月,蕭縣城管局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引進深圳家保園林公司6輛霧炮車,每天從上午7時到晚上11時巡回養護環境,淨化空氣。僅此一項就投入650萬元/年,這在全國縣級城市裡也數一數二。

獲得感還體現在服務“零距離”。蕭縣在274個行政村(社區)均設立了“說事辦”, 將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和訴求收集上來,化解開來。

“以前感覺政府門難進,事難辦﹔現在是干部隨時在線,服務送上門。”蕭縣劉套鎮前徐安村村民李紅艷對“群眾說事情”活動深有感觸。

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藍本,通過規范、統一、公開的說事流程確保了民意訴求渠道暢通,蕭縣領導干部成為“運動員”,人民群眾當了“裁判員”。

“當前,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全縣正在一體推進‘學黨史、抓整改、正作風’各項工作,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蕭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永樂介紹,以“服務送到家”為抓手,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蕭縣已梳理2358余項“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共受理問題3224件,辦結3116件,辦結率達96.7%。

蕭縣非遺公園。楊坤攝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勝利之城”蕭縣的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征程再出征。

闊步新征程,蕭縣堅持“先進制造業為主體、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兩翼”的 “一體兩翼”發展思路,打造聯動徐州東向發展“橋頭堡”,形成“雙城對接、一帶撬動、三軸驅動、多組團呼應、多產業發展、多動力疊加”的扇形擴展格局,朝著“全省進十強、全國爭百強”的目標奮勇前進。

6月10日,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家鄉蕭縣聖泉鄉金黃庄村,激情滿懷的蕭縣第八批選派干部在此鄭重宣誓:“讓我們從今天出發吧,讓我們從這裡出征吧,共同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台上戰天斗地、戰風斗雪!”

點擊查看專題

(責編:吳西露、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