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嗚……”渡船的汽笛聲打破了江邊凌晨的寧靜,夜色還未褪去,雨絲零星地落在江面上,天空黑壓壓的一片。這是凌晨四點的宿鬆縣復興鎮江洲渡口,人們還沉浸在甜美的夢鄉,而此處已經一片喧囂。
渡船。復興鎮供圖
啟用渡船:解群眾燃眉之急
原復興鎮江洲村位於同馬大堤圩外,每到汛期,洪水暴漲,房屋、耕地被淹,村民無奈搬家避險,待洪水退去,又回到村中,收拾滿是污泥的房屋,整理道場。直到1998年,才整村搬遷至現中棚村江洲新區,過上安定的生活。
雖然江洲不宜居住,但是江洲的2萬余畝土地卻異常肥沃,收成也比圩內的土地多上幾成。原江洲村的村民們雖然人搬出來了,地卻一直在種,長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兩點一線”式生活。后來隨著土地流轉,耕作在這片土地上的已不隻有原江洲的村民,也有周邊村(社區)的種植大戶。
近期正值芒種,夏收農忙時節,農民“午季”豐收就靠已經成熟的小麥和油菜了,可是接連而來的卻是連綿的雨水。收割迫在眉睫,圩內的可以搶收,可是洲上的地隨著通往江洲的陸路被淹而變得困難重重。
“現在要想搶收,必須啟用渡船走水路,將收割機和貨運機械渡到江洲進行作業,即便這樣,也無法改變作物被淹的可能。”中棚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鳳兵無奈地說。
一水之隔,讓江洲的百姓沒辦法同時開展收割工作。想著中棚江洲百姓的難處,復興鎮黨委政府專門召開專題會議,啟用近年來一直由鎮政府出資保養和維護的渡船——“皖宿鬆渡001號”開展義務擺渡,把收割機運去洲上,再把運輸作物的貨車渡回,為江洲村民解決燃眉之急。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盡可能保障農民順利搶收,要在抓好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群眾因惡劣天氣帶來的經濟損失。”復興鎮鎮長羅沐海表示。
與此同時,鎮政府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和村(社區)干部成立工作專班,安排人員全天候在渡口執勤,既保障安全,維護了秩序,同時也為現場的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臨時租賃的大型輪渡船。復興鎮供圖
顆粒歸倉:關系民生無小事
一邊是群眾的迫切需求,一邊是渡船實際承載能力的困難,復興鎮黨委政府經過多方協調和談判,與江西九江航運公司達成協議,臨時租賃大型輪渡船一艘,直至搶收完成。
有了大型輪渡船的加入,每天進入江洲的收割機多了起來,收割的麥子也能第一時間運至收購地或烘干房,該鎮群眾終於完成了江洲2萬余畝小麥的搶收。此次搶收,鎮村兩級共組織干部200人次參與渡口秩序維護,搶收小麥1700余萬斤,渡運收割機和貨運車輛1000余台次。
“我們家的小麥能順利搶收上來,賣個好價格,真是要感謝鎮政府。再晚幾天,雨一落,小麥倒伏加上江水暴漲,我們就會絕收,一年就又白干了哦!”中棚村江洲種植大戶葉映峰感激地說。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復興鎮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此次江洲義渡,我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是從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身邊事做起,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搶回了群眾的‘救命糧’,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復興鎮黨委書記陸克武說。(石磊)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