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老筆 清壯可窮

——從《徽州八記》到《江淮八記》的人文同構

南埂

2021年05月28日09:36  來源:安徽日報
 

斯雄先生的兩本大札《徽州八記》和《江淮八記》,無處不透徹著對安徽清晰的見解,凝聚著文化的力量,澎湃著發展的能量,迸發著崛起的精神,從而深刻地表達了作者那無處不在的對安徽的摯愛和觸手可及的對安徽的深情。

這兩部大札的每一篇的全網閱讀點擊量動輒過千萬,總點擊量輕鬆過億。文學作品閱讀得到社會如此響應的狀況,恐怕是不多見的。揣摩原因,多在於兩部大札清晰見解蘊含的文化審美。

凝聚著文化的力量——

敘史文化性與情懷民族性同構

文化是冷靜的歷史盆景,一旦融入了民族性情懷,則文化盆景立即栩栩如生。《中都城記》《花戲樓記》《凌家灘記》都是這樣的作品。

汗流浹背,荒垣四野,記得斯雄先生和我一起拜謁中都城的時候,移步之地,無不感慨歷史文化的時空穿梭。每每從北京長安街經過,看著朱牆紅瓦的紫禁城,不禁聯想到那遠在鳳陽的落寞中都城。

《中都城記》的情懷在哪裡?在中華民族勤奮、智慧的薪火相傳之中,也在鳳陽經濟社會的殷實發展之中。正如斯雄先生在文中描繪的那樣:“誰能想到,600多年后,中都城終於趕上好時機,邁進新時代,以蒸蒸日上的嶄新風貌詮釋出鳳陽原有的寓意:完美、吉祥、前途光明。”

文化是火熱的歷史熔爐,一旦融入民族性情懷,文化就會演進出強烈的道路自信。《淠史杭治水記》《安大簡記》都是這類作品。

一部中華史,就是一部與水關系史。從大禹治水到李冰父子治水以至當代治水,都在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善水治,治天下。淠史杭治水,是當代治水的一個奇跡,是新中國開啟工程水利惠及民生的一件偉大工程。

淠史杭巍峨興於江淮之野,創造了人間治水史詩性工程。工程從1958年8月動工,到1972年骨干工程基本完成,歷時14年,完成了近6億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圈成一米高寬的長堤,可繞地球十圈以上。

史詩性在於新中國治水,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這就是《淠史杭治水記》精心澆注的民族性情懷。

澎湃著發展的能量——

敘事當代性與思想引導性同構

在闡述個別事物與宏大歷史之間的轉換機制時,許多作家選擇了個性與共性之間的對立統一,而斯雄先生鐘情的是敘事當代性與思想引導性同構。

《科學島記》《量子糾纏記》都是在敘事情節量度中,折射出思想的引導,還原了一個當代名記者敏銳的觀察力。

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引起了世界轟動。如何描述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呢?斯雄先生輾轉反側。

側筆“信陵君竊符救趙”,用歷史情節展示通信的巨大作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情節,成為潘建偉團隊量子通信研究取得成功的另一側筆。兩個側筆的運用,最終落筆在量子通信的關鍵問題密鑰分發上,舉重若輕。除量子通信外,量子應用的另一個巨大成功,是潘建偉團隊構建了世界上首台光量子計算原型機。斯雄先生筆鋒一轉為正筆,描述這個團隊日夜兼程,在陡峭山路攀登,最終籠罩在科學的光輝之中。

在時代的大熔爐中,砥礪奮進,安徽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成員、長三角一體化的主力軍、中部崛起的核心力量。這些,就是《量子糾纏記》的當代性背景。《量子糾纏記》的敘事當代性,深刻地解構著量子糾纏的理性:糾纏的是創新,糾纏的是發展的能量,糾纏的是中華民族崛起之動力源泉。

敘事當代性與思想引導性同構,制度考量成為事關作品成敗的重要平衡點。構樹扶貧,明寫構樹,實寫產業扶貧制度,寫出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政治承諾,小處著眼,大處落筆,四兩撥了千斤。《構樹扶貧記》《小崗村記》,都是在制度考量中,折射了一個當代名記者深邃的洞察力。

迸發著崛起的精神——

文學詩性與美學地緣性同構

從《徽州八記》到《江淮八記》,再到即將付梓的《皖韻八記》,文學詩性與美學地緣性同構,迸發著崛起的精神,洋溢著斯雄先生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文學詩性與美學地緣性同構,首先在於審美價值的解構。深度閱讀《桃花潭記》,《杏花村記》,一個詩性的江南躍然紙上,勾勒了一個偉大的史詩象征:人文安徽,自古依然。文學詩性與美學地域性在這裡巧奪天工的同構,凸顯了人文安徽的審美價值。

其次,在於寓精神形態於物質形態之中。中國燦爛造紙技藝獨佔鰲頭的宣紙工藝,其史詩性來自於地域性原料:青檀皮、稻草、獼猴桃藤汁。《宣紙記》《安茶續香記》寓精神形態於物質形態之中,產生了和諧共融,最終形成了歌德說的“和諧之美”。

再次,在於審美內心的屬地依戀。“身土不二”,出自《大乘經》,意思是身體和出生的土地合二為一,即在出生長大的地方產出的東西最適合自己的體質。其引申意義是一種民族精神,即忠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和國家。聽著黃梅戲藝術家韓再芬用安慶官話朗誦《石牌記》,身土不二的感覺悠從中來,不能自已。

掩卷《徽州八記》《江淮八記》,文學詩性與美學地緣性同構,審美清晰見解游若龍吟。原來,兩部大札演繹的審美內心就是詩仙李白《上陽台帖》所描述的境界:“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