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整天的雨,讓水陽江畔多了些許的涼意。
16點30分,殷少華駕駛的118路公交車,准時從宣城客運東站發車,底站狸橋鎮政府。和這條線路一樣,宣州區每天發出的730趟城鄉公交班次,串聯起了千家萬戶,在改變當地群眾出行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不少人的生活方式。
就在一個多月前的4月12日,118路公交車將狸橋鎮與宣城市區連了起來,緊接著4月22日,發往水陽鎮的123路公交車也正式投運。至此,宣州區26個鄉鎮街道公交班線實現全覆蓋。
118路公交車開行了多少日子,老殷就在這條線跑了多少日子。
宣州區26個鄉鎮街道公交班線實現全覆蓋。宣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開過大貨、跑過省際客車,對於有著10多年駕齡的老殷而言,如今駕駛城鄉公交,更加得心應手。一個人、一輛車、一條線,老殷就這樣,當起了村民們的“擺渡人”。
雖然隻有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但老殷是個有心人,沿線36個站點、全程40.3公裡、一個單趟下來1小時20分……對於這些,老殷早已熟記於心。
由於車子都是按點發車,哪個村民經常坐哪個時間段的車,老殷也會常常留意著,“雖然叫不上名字,但都看著眼熟。”
78歲的朱春梅是宣州區四合村的村民,一大早,踩著公交車到站的時間,她在老伴兒的陪同下,趕著去城裡醫院做透析,一周兩次,上午跟車去,下午隨車回,“看病刷醫保卡少花錢,坐車刷公交卡不花錢。”朴實的言語,透露出的是朱春梅滿滿的感激。
自從公交車通進村以后,朱春梅也成了118路車的常客,一來二去就和老殷成了熟人。
公交通了,老百姓的致富路也通了。在四合村,除了朱春梅進城看病拿藥方便了,每天還有不少村民坐公交車去城裡務工,甚至有的還把自家種的蔬菜也賣到了城裡。
宣州區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孫兆祥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很多村子裡的老人很少進城。通車以后,村民們的生活有了新的變化。“經常能坐車進城買東西了,空閑時還能進城逛上一趟,不少百姓的農特產品也隨之進了城。”
其實,要是放在過去,宣州區城鄉交通遠非如此:農村客運相對滯后,全區83條農村班線、347部車輛大多是老式柴油中巴車,普遍存在車體老舊、運力不足等問題。
為了方便村民出行,早在2018年,宣州區就啟動了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造,2020年1月15日,開通首條宣州區至朱橋101公交線路,隨后又開通了宣州區至新田鎮、洪林鎮的公交線路……
“目前,各地在大力推進‘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四好’農村公路建設,我們的任務就是最后一個環節,運營好。”宣州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負責人何青華直言道。
宣州區26個鄉鎮街道公交班線實現全覆蓋。宣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新開通線路上跑著的都是純電動新能源公交車。何青華給人民網安徽頻道算了一筆賬:與傳統車型相比,新能源客車平均每輛一年下來可減少碳排放量7.13噸,節省燃油成本5萬元。不僅如此,維修保養成本也大幅降低。
截至目前,宣州區共開通城鄉公交線路21條,日客運量1.5萬余人次,日運行裡程2.34萬公裡,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坐上了公交車,偏遠的村庄和城區的聯系愈發緊密。
在孫兆祥看來,實現城區到鄉鎮公交全覆蓋,正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基層實踐,下一步,將致力於城際公交、鎮村公交和旅游線路公交,將城鄉公交的“毛細血管”不斷向村組延伸,真正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
外面的雨依舊在下,車廂裡,車載廣播再起響起:“車輛起步,請拉好扶手,下一站,四合站,要下車的乘客,請提前做好准備。”老殷又熟練地挂上檔,踩上油門,載著乘客,開往家的方向。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