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灣沚區:昔日“臭水溝” 今日“景觀河”

2021年05月20日09:56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初夏時節,暖風拂面,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十裡長港青山掩映、碧水蕩漾,宛如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卷。誰曾想,3年前,這裡還是一條河岸崩塌、垃圾漂浮、水質污染、充滿異味的“臭水溝”。

從“臭水溝”變身“景觀河”,得從灣沚區紅楊鎮全面推行“河長制”說起。

治河為先 確保河暢水清

十裡長港,位於紅楊鎮羅公圩珩琅山村境內,流域面積9.2平方公裡。早前,這裡流水豐沛、清澈見底,附近村民經常去河裡挑水吃。但后來,由於河道採砂、垃圾傾入、污水亂排等原因,十裡長港變得滿目瘡痍,不但水不能喝了,還異味叢生。

2018年開始,紅楊鎮累計投資一千萬余元,對河道走勢進行重塑,對河流生態進行修復,新建高效節水灌溉區,低壓管道灌溉面積達3739畝,新建長港灌溉站,灌溉容量可達每秒0.5立方米,同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態水系循環系統。

此外,紅楊鎮還依法關停退養周邊禽畜養殖場7個,整治溝渠2.5km,恢復侵佔河岸線約10公裡,讓水清岸綠、美麗宜居的自然生機得以重現。

統籌聯動 推進綜合治理

垃圾、污水、揚塵是影響村容村貌的“頑疾”,也是破壞十裡長港生態環境的“元凶”。紅楊鎮以“河長制”為抓手,堅持水陸同治、全域共治,系統治理水污染,恢復水清岸綠、魚蝦成群的自然風貌。       

紅楊鎮按照“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黃土不見天”的要求,深入開展“清潔城鄉、美化家園”活動,全面實施水面保潔管理。完善集河道、公路、集鎮、農村“四位一體”的長效保潔機制,持續改善農村衛生環境。加大村庄散落垃圾收集力度,提升“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收集處置水平。治理因居民生活導致水土流失面積3000余畝。

依托“河長制”綜合治理,珩琅山村同步開展村庄人居環境整治,暢通了千家基、梅溪塘、沈墩等池塘共20畝,並輔以景觀綠化、路燈亮化、鋪設小徑等措施將臭水塘做成了景觀塘。同時結合水利灌通項目,打通黃鼠尾、梅溪塘小流域水系暢通至十裡長港。

通過暢通系列整治,如今山更清、水更秀,村民生產生活更加方便,綠水青山生態文明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護河為重 河道有了守護人

護水踐初心,治水擔使命。紅楊鎮落實十裡長港流域鎮、村兩級河長共29人,此外還聘請民間河長10名,實現“每段河流都有人守護”的目標。

為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紅楊鎮利用智慧河長信息管理平台,打造“河長制數據雲”,全面打通重點河段和敏感區域的視頻監控、水污染等“信息孤島”,實現對十裡長港及湯泊河、青弋江水域岸線的違規違法行為實時監管和智能報警。河長辦通過分解任務、明確分工,在上級河長部門指導下,組織保潔員、村民對整治后的十裡長港、青弋江河流、各大水庫負責日常巡查管護,在重要位置節點安裝監控設備,村一級河長手機安裝軟件遠程巡河監督,並將巡查數據及時上傳APP,河長辦通過上傳數據確定處置地點,做到及時出擊,精准處置。今年以來清理了青弋江河道內的扒砂船舶5艘,整頓了茶山水庫等3處拉網亂佔的不良現象,有效提升了“河長制”常態化治理水平。

同時,積極與區河道管理局對接,常態化開展執法檢查,嚴厲打擊侵佔河道、超標排污、非法採砂等違法犯罪行為,維護流域生態環境安全。

“河長制”讓河長治,十裡長港的蝶變,助力了鄉村生態旅游,促進了百姓增收。2020年,紅楊鎮共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000余萬元,全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65萬元。(陸瀟)

(責編:范曉琳、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