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辦事更方便(來信綜述·補齊社區服務短板③)

本報記者  黃  超

2021年05月10日10: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制圖:張丹峰

  ●補齊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短板,重點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網絡、農村居民活動場所建設需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養老、托幼等服務設施建設

  ●智慧社區建設依托社區數字化平台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構建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

  ●社區服務規劃設計時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社區服務業務

  社區連著千家萬戶,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近一段時間,讀者來信版刊登系列報道關注社區服務建設短板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如何讓居民生活更幸福、辦事更方便?不少讀者來信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建議。

  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現在,很多農村社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供電供水、道路交通等基本能滿足村民生活生產需求。但消防安全、通信網絡、垃圾收集處理等現代生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還比較欠缺。”湖北潛江市讀者李川建議,農村社區應當探索借鑒城市社區服務管理的經驗,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逐步實現與城鎮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相銜接。

  “年輕人基本都外出務工了,隻留下老人在家,養老成了不少人關心的問題。”四川眉山市讀者金永順說,自己所在的村子就有不少留守老人,希望農村社區加強對留守人員的生活扶持、社會救助和人文關懷,滿足大家的實際需求。

  隨著我國農村人口結構不斷變化,農村留守老人、兒童、婦女群體持續擴大,農村居民服務需求也更加多樣。但是,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起步晚、起點低、底子薄、基數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難以滿足群眾需求。據民政部門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農村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約有31.6萬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僅為59.3%,與城市92.9%的覆蓋率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補齊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短板,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范憲偉建議,一方面要積極推動農村社區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統籌利用好村集體經濟收入、政府投入,重點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網絡、農村居民活動場所建設需要﹔另一方面也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養老、托幼等服務設施建設,通過以獎代補、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加大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支持力度。

  此外,近年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落地落實,累計建成集中安置區3.5萬個,扶貧安置點的搬遷社區組織建設普遍加強,服務設施明顯改善。但在一些安置社區,社區服務體系還有待完善,群眾在新社區的融入程度還不高。“應當加強安置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優化服務機制,幫助搬遷群眾就近方便辦事,讓他們享受到更優質的基本公共服務。”貴州銅仁市讀者李亞生表示,要把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安置社區規劃,為搬遷群眾搞好后續扶持。

  建設智慧社區,讓社會治理活起來

  “我們老年人就想唱唱歌、跳跳舞,搞搞簡單的娛樂活動,還想吃飯能夠方便一點。”廣東深圳市讀者李先生在信中說,如今,城市有越來越多的“候鳥老人”“留守老人”,一些社區老齡化程度比較高,建議進一步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推動專業機構服務向社區延伸。

  “在一些外來務工人員較多、居民就業流動性大的城市社區,建議適當擴充就業服務項目。”從西北地區到湖南長沙務工多年的曲女士表示,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台應當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比如通過提供就業培訓、崗位信息服務和社區公益性崗位開發等,有針對性地服務就業困難人員,或者結合社區居民生活需要開發就業崗位,挖掘社區就業潛力,“讓基本公共服務更多惠及非戶籍居民,讓外來人口更好融入社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越來越高。而一些社區服務設施配套和技術更新相對滯后,一些社區可利用的公共空間有限,社區工作者人少事多,服務質量不能滿足居民需要。這些問題應當如何解決?

  “我所在的社區常住人口大約有2萬人,為了讓居民步行15分鐘就能享受到優質公共服務,社區拿出一定規模的商業空間,規劃建設了上千平方米的社區鄰裡中心,包括便民行政服務、康復理療、居家養老、托育服務、社區書屋、文體活動等多種功能,大大方便了社區居民。”福建莆田市讀者林素銀說。

  余梅是江西景德鎮市的一名社區工作者,在她看來,智慧社區為居民提供了眾多便利條件,能有效提升社區服務水平。但是,各業務部門從自身工作需要出發,開發出不同的信息系統並要求社區安裝使用,數據重復採集、反復錄入,“建議建立數據資源管理共享機制,為建設統一的社區綜合服務平台奠定基礎”。

  東北大學城鄉社區建設研究院教授曹海軍表示,智慧社區建設依托社區數字化平台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構建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方便了社區居民。“比如,有的地方在農村社區推廣‘村情通’APP,基本實現村辦公辦事掌上化﹔或者開發智慧平安社區APP,涵蓋社區服務、一鍵報警等功能。”曹海軍說,社區服務建設應繼續加大技術投入,通過創新使社會治理活起來。

  積極引入社會力量承接社區公共服務

  從重點完善“吃、住、行、購”等基本功能,到因地制宜建設“教、科、文、體”“老、幼、站、園”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一些地方在社區服務規劃設計時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等參與社區服務業務,但實際操作中卻遭遇一些難題。

  “老舊小區改造往往統籌協調難度大、利潤薄,在改造前需要一戶戶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如果能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參與,居民會更放心。”山東濟南市讀者張天楠建議,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等事先公開的收益約定規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改造,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連鎖經營模式提供助餐、家政、養老、托育等社區服務。

  “社區周邊的一些單位、學校設有食堂、操場等設施,能否引導相關單位、學校向社區居民開放這些設施?”廣西北海市讀者李興建議,積極推進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清單制,積極引入專業社會力量承接社區公共服務,推動政府由“買崗位”向“買項目”轉變。

  還有讀者來信表示,高素質且穩定的社區工作隊伍是社區服務建設的重要保障,但一些地方的社區工作者任務重、力量弱、待遇低,影響社區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

  河南淅川縣讀者任振宇認為,城鄉社區承擔多項工作,“大大小小的社區都有起碼幾十本工作台賬”,但一些地方在社區工作者考核、獎勵、培訓等方面體制機制不健全、缺乏政策支持,專業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應當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向社區傾斜,使社區更好為群眾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務和管理。”

  “建議把新招錄的大學畢業生優先安排在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專長的社區工作崗位,協助做好社區工作。”陝西渭南市讀者任雲建議加快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通過政府購買社區服務、吸納更多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等,將“互聯網+”健康、養老、托育、家政等領域納入職業技能培訓范圍,有針對性地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技術技能水平。

  上海市讀者周一鳴表示,一些社區服務機構邀請退休的居委會干部牽頭負責,組織老年志願者為社區群眾提供服務,實現了社區居民自治管理和自主服務,“這也是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很好的方法”。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0日 07 版)

(責編:蘇恆、李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