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勢強勁

2021年05月10日10:26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五一”假期,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勢強勁

  “我們今年‘五一’期間的銷量大概是去年、前年同期的3-4倍。”蔚來汽車南京新街口門店負責人感慨,公眾對新能源車的認知度、接受度在提升,以往車人們更多地是詢問新能源車的特點、成本等,今年不少人直接詢價,或對比車型特點。

  這樣的變化已成為業界的共同感受。回首剛剛過去的“五一”長三角消費市場,新能源汽車消費熱情得到釋放成為最大亮點。

  2019年,受補貼退坡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出現十年來的首次負增長。2020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起步相對較低迷,但疫后的下半年市場逐步回暖,強勁的市場走勢延續到今年二季度。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疫后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

  市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變化?作為長三角經濟新動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路“狂飆”的同時又該如何進一步挖潛龐大的內需市場?

  私家車佔比提升,

  高端、縣鄉“兩頭”崛起

  4月30日至5月4日舉行的第十四屆南京車博會在4月30日至5月4日舉行,折扣頻出,吸引了約14萬觀眾前往參觀﹔上海“五五”購物節期間,上汽集團准備了2000輛“優價車”,其中有近1000輛是“五五折”……“五一”期間,包括上海、南京、蘇州等地都舉辦了各類汽車展覽活動,成為促進汽車消費的重要方式。

  “去各個展逛了下,各地今年‘五一’優惠力度不及去年。”南京汽車圈一位資深的自媒體人告訴記者,這正說明新能源車“更好賣了”,反映出市場在變熱。比如南京車展上新能源車成為絕對“爆點”,試駕的人多到排隊,各家銷量也屢創新高。

  “五一”市場,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戰場”。不僅蔚來、小鵬、理想等一批造車“新勢力”紛紛推出新車型,傳統車企也在積極入局,推出新款混動、甚至純電汽車。更令人矚目的是“跨界”殺入電動車領域的“黑馬”華為,“五一”期間其很多門店熱鬧程度甚至超過同城行業“巨無霸”特斯拉的門店。

  面對各方“混戰”,新能源車企接連“放大招”。蔚來南京門店負責人透露,當前已布局揚州、鎮江門店,泰州門店也將在今年6月開業,相信通過開展郊游、分享會等富有特色的車友活動,會在江蘇開拓出銷售“新版圖”。此外,記者從特斯拉南京德基門店了解到,為拉動“換車”需求,特斯拉以不低於市場的價格“回收”消費者的現有車輛,並補貼1000元充電卡。

  除了高端市場,上汽通用五菱等本土車企帶動的縣鄉市場微型電動車也在逐步崛起。

  4月29日,2021年新能源汽車下鄉全國收場活動在溧陽舉行,吸引18家車企39個品牌共52款車型啟程下鄉。據了解,在國家購車補貼基礎上,新能源企業為下鄉車型制定讓利促銷政策,單車優惠最高達到3萬元。盡管期間經歷了冰雹等天氣,但促銷活動的3天時間裡現場就成交34台。

  “各地汽車展等展銷活動、新能源汽車下鄉、各類新車型不斷推出等,這些都激發了消費者的興趣。”省工信廳產業轉型升級處(省汽車辦)處長熊斌謙分析說,新能源車“五一”假期總體表現不錯,其背后是人們對其接受度越來越高,私人消費的比重明顯提升,目前已約佔7成。未來,隨著電動公交車等公共用車市場的飽和,私家車佔比還會持續提升。從區域內比較來看,當前江蘇市場觀望的確實比“下單”的多,而在上海、杭州等“限牌”城市,新能源車自然更“賣得動”。

  市場復蘇有跡可循,

  撬動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

  送走去年的“寒流”,新能源汽車市場由“冷”轉“熱”是有跡可循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雙雙超過50萬輛,分別達到53.3萬輛和51.5萬輛,同比增長3.2倍和2.8倍。

  安徽新能源汽車零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5.97倍,上海增長3.57倍,江蘇增長2.81倍,浙江增長2.6倍……新能源汽車作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在長三角地區第一季度消費表現尤為突出,整體來看,零售增長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江蘇是汽車生產和消費大省,2020年全省汽車新上牌209萬輛,佔全國8.6%。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我省新能源汽車企業完成產銷分別為3.8萬輛和3.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6.5%和277.1%。

  “暢通新能源汽車產業供需循環,培育新能源汽車消費增長點,已成為我省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打通內循環的重要舉措。”省工信廳副廳長黃萍舉例說,2020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江蘇站活動在全省12個城鎮巡展,吸引近10萬人次現場觀看,活動期間累計上牌新能源汽車4.1萬輛,同比增長174.2%。

  長三角市場的強勁表現業內人士並不意外。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林蘭認為,作為重點扶持產業,特別是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新能源汽車獲得各地大量政策和資金支持,帶來市場佔有率的快速上升。長三角作為國內經濟最發達和購買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有廣大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加之三省一市各有重點培育的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從而拉動消費的快速增長。

  不過,車輛終歸屬於耐用消費品,疊加新能源汽車優惠政策未來也可能會收緊,從長期看不會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因此,推動消費者購買只是第一步,如何將售后服務下沉才是“解鎖”市場的關鍵。

  “瞄准‘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消費佔比達到20%以上’這一目標,挖掘下沉市場成為發力點。”省汽車流通協會秘書長徐士剛說。像新能源車下鄉活動,就應通過車輛銷售下鄉、充電設施下鄉、交通法規下鄉、金融服務下鄉、維修保養下鄉、視頻直播下鄉“六位一體”,切實破解鄉鎮地區充電困難、售后維修服務缺乏、交通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助推掀起新一輪新能源汽車消費熱潮。

  記者了解到,今年,我省還將組織新能源汽車進機關、進園區、進高校以及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供需對接等活動,有的放矢提升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接受度。

  狂飆突進中還需保持冷靜,

  依托“大市場”隆起產業集群

  作為“十四五”開啟之年,2021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景明朗,長三角地區等新能源汽車產業聚集區將迎來新的商業機遇,但業界明白,在飛速飆升的成長之路上,還需放遠眼光保持一份冷靜。

  面對廣闊的內需市場,想要“攻城略地”,必須有強力的產業支撐。

  眼下,坐擁已有的汽車工業基礎、產業政策和經濟發展水平等重要優勢,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快速積聚,吸引來眾多新能源汽車資本與技術。

  放眼新能源汽車版圖,“長三角勢力”正逐步形成。先說造車新勢力,蔚來由安徽合肥的江淮代工,理想則在常州建設制造工廠。再說傳統車企的新能源項目,吉利新能源汽車項目落戶浙江長興,長城汽車項目落戶浙江平湖。在上海,有著上汽集團背景的R汽車、智己汽車也已成立。

  作為汽車產業大省,2020年我省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672.7億元,佔全國的9.4%,已建立起包括整車、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制造裝備等較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

  “未來五年是產業格局重塑關鍵期,現在正是‘新起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任副秘書長、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許艷華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做了判斷——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在180-200萬輛期間,預計到年末,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將超過115萬個。

  她認為,長三角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且有足夠潛力可待挖掘。對長三角而言,消費市場是新能源行業發展的絕對優勢,依此可以隆起新能源產業集群。具體來說,一方面,搜集、捕捉用戶體驗感,可以幫助車企更好地調整、優化技術細節,率先實現“趕超”﹔另一方面,隨著用戶市場的不斷壯大,將有利於大力度帶動充電樁、充電材料等上下游產業發展。而動力電池是正江蘇汽車行業實現“彎道超車”的一個關鍵環節,它能拉動包括材料、電芯、系統,裝備等上下游各環節的創新,帶出整個產業鏈發展。

  實際上,我省已將新能源汽車作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以重點支持,並將車聯網、動力電池、充換電設施、氫燃料電池汽車等納入全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予以重點推進。

  “應進一步完善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優化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的政策措施,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發展壯大省內市場,帶動動力電池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省動力電池產業鏈專班相關人士說。(記者 付奇 王夢然)

(責編:吳西露、李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