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覺得鏡頭下的自己沒有鏡子裡的美

2021年05月06日17:11  來源:科技日報
 

  剛剛去過的“五一”小長假,想必不少人都外出游玩了一番。旅游途中,免不了要拍照留念。可當我們興高採烈地查看照片時,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明明“顏值在線”的自己,在照片中卻看著特別別扭,甚至有點丑。

  那麼,為什麼我們眼中的自己和照片中會不一樣?為什麼我們平時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會比照片要好看很多?我們真實的顏值到底是怎樣的?

  人最陌生的反而是自己的臉

  首先,從成像原理來看,由於鏡子遵循光反射原理,所以在清晰度上最接近人眼中的成像。此外,因為人習慣了照鏡子,所以幾乎能下意識地調整自己與鏡子間的角度和距離,從而使鏡子中自己的影像達到最佳成像效果。

  與照鏡子不同,通常拍照難以實現如此精細的調整,尤其是拍合影。攝影技術自不必說,高手與小白的技術有天壤之別。除此之外,鏡頭、對焦系統、感光器、分辨率,甚至拍攝時的角度、光線等,都會影響拍攝質量。一個普通的單反相機,像素通常在2000萬上下,而人眼的像素卻高達數億,致使成像的清晰度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這諸多因素加在一起,都使得照片更容易“失真”。

  除了上述客觀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易促使照片“失真”。

  在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中,研究人員拍攝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一組女學生的照片,而后把照片進行鏡像處理。上述女生看到這些經過后期處理的照片和原版照片后,都表示更喜歡鏡像版的照片。不過,這些女生的好朋友看到這組照片后,卻覺得真實版的照片更好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早上刷牙時都會確認一遍自己的長相,“照鏡子”是我們形成軀體自我認知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最習慣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殊不知,基於平面鏡的成像原理,鏡子中的影像其實是左右顛倒的,所以我們在鏡子中看到的,永遠是那個左右臉對調后的自己。而拍攝出來的照片,以及他人眼中的你,則是沒有經過左右臉對調的。

  進一步說,因為我們在照片中看到的自我形象,與大腦內儲存的、最習慣看到的自我形象,在圖像上是左右顛倒的,所以當我們看到自己的照片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腦中的自己與照片中的自己進行對比。這種差異會讓我們內心產生一種失調感,這就是為何最初當我們看到自己照片時,多少會有點不舒服。而這種感覺身邊人則不會有,因為照片中我們的影像與平時他們眼中是一致的。

  反復“曝光”才能日久生情

  人們之所以會偏愛鏡中的自己,主要原因是日久生情。社會心理學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反復接觸新異刺激(無論是無意義的音節、漢字、音樂片段,還是人的面孔),能夠提高人們對它們的喜歡程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

  國外科研人員曾驗証過該效應。實驗中,受試者先被要求反復看10位隨機挑選的女性照片,然后工作人員又給了他們10位女性的照片,把這20張照片放在一起,讓受試者們就喜好程度進行打分。在此期間,研究者記錄了受試者的面部肌肉和腦電反應。結果發現,受試者看先前10位女性照片時,其面部肌肉活躍度遠高於看后10位女性的照片,研究人員因此判定受試者更偏愛先前更熟悉的10位女性的照片。該研究表明,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見過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這點不僅適用於陌生人的臉,也適用於我們自己的臉。

  在進化的過程中,“熟悉”對於個體存亡至關重要,因為“不熟悉”往往預示著風險,所以當看到照片裡那個左右顛倒、不太熟悉的自己時,我們都會有一點陌生感。不過,如果你經常拍照,經常看自己的照片,不斷在大腦裡對自己的照片進行“曝光”。那麼,這種陌生感就會逐漸消失,你甚至會發現照片中自己的魅力所在。

  比起“凍臉”人類更偏好“動臉”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對別人說:“你真人看起來比照片還漂亮。”聽者可能覺得這是恭維,不會當真,但其實這或許是真心話,因為人們更喜歡動態形象,而非靜態形象。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凍臉效應。

  美國加州大學科研人員進行的一項實驗也証實了該效應。研究人員為受試者展示了20個單人視頻(不同人)以及相應的視頻截圖,然后請受試者對視頻和靜態圖片中同一人的好看程度進行打分。結果表明,相比靜態的視頻截圖,受試者普遍認為視頻中的人更好看。科學家推論,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就是通過三維動態信息對人臉進行識別的,而識別二維靜態圖片需要后天訓練才能習得,所以人們更喜歡動態圖像,會覺得真人比照片好看。(祝杰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

(責編:劉穎、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