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是一些父母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最近有媒體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1563人中,有63%的年輕人在朋友圈屏蔽父母。
“談了個男朋友,在朋友圈秀恩愛,忘了屏蔽爸媽,立即被爸媽刨根問底,渾身不舒服。”“有一次皮外傷,發了照片在朋友圈,隻想自嘲一下,但被父母批評了好久。”很多年輕人屏蔽父母,既是怕父母嘮叨、擔心,也是怕父母干預他們的生活。對此很多父母不免困惑:孩子,這都是在關心你啊,為什麼要屏蔽我?
中國傳統家文化重視血緣至親的緊密聯系,父母希望對孩子知根知底,一切圍著孩子轉,恨不得承包孩子的喜怒哀樂。然而,時代發展帶來社會深度轉型,各種趣緣群、粉絲圈等社群部落豐富著年輕人的社交內容,以血緣為紐帶的家庭關系不同程度地被淡化。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年輕人,有的在家庭長輩的過度關懷下成長,缺少社會歷練,不具備獨立處理問題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當隱私要求高於獨立能力時,父母必然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父母覺得這是關心,而孩子覺得這是控制,因朋友圈產生矛盾不可避免。
一些父母無論子女在不在身邊,都想通過朋友圈與他們保持互動,增進感情。當發現“被屏蔽”后,難免有失落感。一些子女為了不讓父母擔心,選擇“報喜不報憂”的方式屏蔽父母,這實際上也隱含著子女對父母的關心。其實,父母對“被屏蔽”不妨多些理解和包容。家長應開心地看到子女的成長,相信他們能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難題,這樣雙方保持一定的距離,有利於尊重彼此的隱私。
年輕人有自己的社交圈與生活方式,而且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人生閱歷與父母也存在差異。年輕人擔心家人小題大做,在朋友圈屏蔽父母,可以理解,但這並不妨礙子女與父母的親情溝通和正常交流。微信可以把遠方的人拉近,但不能把親人變遠。子女應理解並體諒父母的苦心,屏蔽父母別忘了關心關愛,“常回家看看”“多打一些電話”,彌補“屏蔽”對父母造成的失落,在關心關愛的交流中增進了解,在愛與被愛中增進感情。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