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茶如何走好品牌路

2021年04月20日09:10  來源:安徽日報
 

發揮名優茶多的優勢,講好徽茶故事,做足茶文化文章

品牌,是開拓市場的名片。

4月12日,記者來到岳西縣,見到縣特色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蔣本勤。50多歲的他搞茶產業已30多年。“岳西縣茶園面積18.29萬畝,總產值超過7億元。下一步將重點開拓山東、山西等北方市場。”蔣本勤說。

“你們濟南人知道岳西翠蘭嗎?”聽聞后記者隨機詢問了一位濟南朋友。這位朋友先是問“這是啥”,然后一番了解后驚訝地說:“居然是國禮茶,這麼厲害!”這說明岳西翠蘭知名度還不夠高。其實,早在1985年,經官方評定,岳西翠蘭就已躋身全國名茶之列,曾作為國禮茶贈送給外國政要,底蘊深厚。

那為何它品牌還不夠響亮?在馮立彬身上,記者找到了答案。

4月13日一早,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岳西翠蘭創制者之一的馮立彬正在做茶,房間裡到處彌漫著茶香。攀談中記者了解到,作為岳西翠蘭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人、創制人,馮立彬身上沉澱的茶文化和歷史資源並沒有得到很好開發,也沒有轉化為系列產品。“前些年隻知制茶。茶做好了不就行了嗎?”但現在他的想法變了。“不宣傳不行,別人的品牌越搞越厲害,再不宣傳競爭不過人家。”老實木訥的馮立彬不停叮囑記者:一定要幫岳西翠蘭多宣傳!

姚河鄉香爐村,是岳西翠蘭另一個發源地。1983年,香爐村人劉會根與馮立彬一起創制岳西翠蘭。在他的茶園裡,記者看到足足有100多棵樹齡在300到500年的古茶樹。“如果是在福建或者浙江,圍繞這些茶樹肯定要講出精彩的故事,開發‘茶王’系列產品。但這裡的古茶樹所產茶葉,隻作為普通茶售賣。”蔣本勤遺憾地說。

“安徽雖然名茶多,但在外省存在感並不高,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些名茶背后的故事。”在祁門縣,一位來採購茶葉的吉林茶商表示,現在人們消費茶不僅僅是消費茶葉本身,更重要的還有茶品牌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在品牌上安徽茶還要努力!”

業內人士表示,安徽有4個全國性名茶,還有一大批類似岳西翠蘭的地方名優茶,它們很多都具備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澱。講好徽茶故事,做足茶文化文章,是品牌賦能,提升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前不久公布的安徽茶產業振興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宣傳安徽茶品牌,弘揚安徽茶文化”。

公共品牌的宣傳投入大、周期長,需要政府牽頭並加大投入。岳西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方再友表示,下一步將重點推動“南茶北進”,在山東濟南、山西太原等地開展營銷。開展來榜公界山千畝古茶園採茶文化節、姚河(岳西翠蘭)茶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推動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圍繞非遺技藝傳人策劃產品,挖掘並且講好岳西翠蘭茶文化,讓岳西翠蘭從地區品牌變身全國名茶。

抓好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品牌之路才能走得又快又穩

塑造品牌,如何把握節奏,走得又快又穩?

如今,說起歙縣大方茶,能眼睛一亮、翹起大拇指說聲“這是好茶”的人,已經不多了。1959年全國“十大名茶”評比,歙縣大方茶名列其中。如今大方茶已衰退。4月9日,記者來到歙縣,探訪大方茶品牌興衰背后的故事。

歙縣三陽鎮嶺腳村,位於天目山脈清涼峰下,是大方茶核心區。村民馮全根、馮鑫洲父子,是如今不多的還在堅持做大方茶的人。馮全根40多歲,祖上5代做茶。“大方茶創制於清代,上世紀80年代在北方市場非常流行,價格也高,銷路好。”馮全根回憶,但因為市場需求大,產量跟不上,一些低檔次的茶也用來冒充大方茶,導致口碑迅速變差,被市場拋棄。

記者看到,大方茶外形酷似西湖龍井茶,顏色略深,沖泡后有明顯的熟板栗香。“品牌的興衰也提醒我們必須關注質量,先把茶做好,才能做好品牌。”馮全根表示,現在他的茶園全部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和除草劑。

記者隨著馮全根走進茶園看到有不少茶樹疏於管理。“過去山坡上全是茶園,現在因為產業萎縮不少都荒廢了,更談不上良種改造。”馮全根反映。

打品牌,先要種出好茶。安徽茶產業振興意見提出要加快茶園更新換代,大力實施科技興茶,加快茶葉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應用。組織實施茶葉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創建、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等項目。讓“安全”成為徽茶最重要的標簽之一,品牌之路才能走得穩當。

強企,則是品牌能走得遠的重要基礎。

記者來到歙縣時,當地正在舉辦滴水香品牌宣傳活動。作為一個新創不久的茶葉品類,它在當地的聲勢已超過大方茶。“這主要得益於有幾家較大的龍頭企業帶動,在品牌塑造、基地建設等方面提升很快。”歙縣農業局茶葉事業中心高級農藝師唐茂貴表示。

為此,安徽省提出,鼓勵有實力的茶葉龍頭企業跨區域整合資源,組建大型產銷集團。支持黃山、六安等市和岳西、石台等縣開展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創建,率先打造一個綜合產值超350億元的茶產業集群。宣城、池州、安慶等茶葉主產市也要比照國家產業集群建設的思路和模式,創建茶產業集群。

“在資金使用上,希望更多體現‘扶優扶強’的導向,避免‘撒胡椒面’。”採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呼吁。

加大投入,主動作為,是新興品牌崛起的必由之路

在很多人看來,品牌是歷史和環境賦予的。自然條件好,歷史上有名茶,才能打響品牌,否則就難有作為。事實真的如此嗎?

4月7日,記者來到滁州南譙區施集鎮,這裡漫山遍野是茶園,龍頭企業金鷹茶廠裡到處攤晾著鮮葉,清香扑鼻。“許多人印象裡滁州不產茶。但這幾年我們茶產業發展非常快,帶動農民增收效果突出。為了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下一步重中之重是打品牌。”施集鎮黨委書記范文張介紹。

據了解,經過持續努力,去年南譙區“西澗春雪”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有了這個金字招牌,我們的茶就能更好地銷往外地市場,效益也會更高。下一步還要依托龍頭企業和協會,做好品牌的授權使用和管理。”范文張表示。

大方茶品牌的退化和“西澗春雪”的成功注冊,說明品牌打造事在人為。廣德黃金芽產業的發展也佐証這一點。

前些年,廣德茶產業知名度並不高,但現在“中國黃金芽第一縣”的聲名遠播,營銷網點遍布全國100多個地區和城市。“廣德茶產業怎麼一下就起來了?”很多人驚嘆。但一鳴驚人的背后是扎實的品牌營造。

廣德市茶業協會會長戈照平介紹,近年來廣德實施“廣德黃金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雙品牌戰略,每年在上海、杭州、合肥等地舉辦多場推介會、品鑒會。在重大活動和博覽會、展銷會上組織企業以“廣德黃金芽”整體品牌形象參展。2020年廣德黃金芽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通過評審。

“政府拿出了真金白銀。每年安排500萬元財政資金設立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申報省‘黃金芽茶產業+金融+科技’發展試點縣專項資金1000萬元。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向茶產業傾斜。”戈照平說,去年全市茶葉產值超過12.8億元,茶產業帶動農戶3.8萬戶,佔全域農戶總數32%,農戶年均增收7000元左右。廣德黃金芽茶產業已成為當地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農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幾天的走訪中,岳西、歙縣、黃山等地的茶企負責人、相關專家紛紛表示,福建、貴州等地的茶產業崛起並沒有什麼秘訣,品牌打造也沒有那麼神秘。安徽茶品質全國數一數二,關鍵在於政府要重視,把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主動作為,加大真金白銀投入,品牌崛起自然水到渠成。(記者 史力 彭園園)

(責編:劉穎、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