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東星火——記馬鞍山第一個黨支部

2021年04月13日11:07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在安徽和縣一中的校史室裡,靜放著一份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青年運動領袖惲代英的手稿。一段有關中國共產黨在皖東地區的珍貴記憶,從此起筆。

一份手稿

“……我可以說,少做場面上的事,多做骨子裡的事﹔少做扎空架子的事,多做切實的事﹔少做與人搗蛋的事,多做改進團體的事。這樣和含學會可成為中國鄉土運動的一個模范團體。和含學會的同志努力了!”

這是惲代英為《和含學會會刊》撰寫的序言中的一段。此手稿在解放后由其和縣籍學生尹伯西上交國家,原件現藏於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烽火年代,尹伯西一直將其隨身攜帶,視若珍寶。日寇逼近,舉家逃難時,也不曾馬虎。

撣去歲月塵埃,一段珍貴的記憶在歷史的冊頁上定格。

1919年,五四運動春雷炸響,中國知識精英開始重新尋找方向,救亡圖存。

在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帶領下,和縣進步青年第一時間成立“和縣‘五四’運動后援會”,聲援北京愛國運動,查抄焚毀日貨,並同全國人民一起,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征途中邁出重要的第一步,點燃了思想上的珍貴火種。

1920年,惲代英在皖南、宣城、蕪湖等地進行革命活動。他常演說至深夜,慷慨之詞激發出眾多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當時,旅居蕪湖的和縣、含山兩地學生受其啟發,組織了“和含學會”,並創辦會刊。其時,和縣籍學生尹伯西便邀請惲代英為該會刊撰寫《序言》。《序言》中,惲代英鼓勵學會“成為中國鄉土運動的一個模范團體”。革命先行者的殷殷期盼,極大鼓舞了和含兩地廣大進步青年。

和縣白渡區軍政財干部全體慶祝勝利合影,攝於1949年1月31日。馬鞍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次秘會

“目前國難當頭,外有帝國主義侵略,他們如洪水猛獸,侵佔我國領土,興建工廠,建立租界,如豺狼虎豹……內有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擅作威福,魚肉人民……而今我們有志之士,應為振興中華民族而起,有血要對著那些戮殺我們仇敵去洒。”在一次由中共和縣支部組織以國民黨縣黨部名義召開的群眾大會上,一名和縣青年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講,在場者無不熱血沸騰,精神大震。

這名青年,名叫禹子鬯。

中共一大后,禹子鬯等進步青年開始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洗禮。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國民黨蕪湖市黨部進行改組,禹子鬯被選為國民黨蕪湖市黨部執行委員兼組織部長。后來,中共蕪湖特支派出禹子鬯和另一位共產黨員曹重堪回到家鄉和縣,幫助組建國民黨和縣黨部。

1926年,禹子鬯與曹重堪二人帶著安徽省臨委組織部長沈子修的介紹信來到和縣,悄悄找到國民黨左派齊堅如,邀請他一起參與籌備和縣臨時縣黨部。一次秘密的會面,醞釀出江東革命的星星之火。1927年4月2日,農歷三月初一,中共和縣支部正式成立。自此,馬鞍山第一個黨支部誕生,成為皖東地區歷史上不可忽視的時代座標。

1944年3月25日和含支隊特務連在獨立大隊配合下,僅以10分鐘時間就攻下了敵人號稱“無堅不摧”的陶廠偽軍據點,俘獲偽軍官兵43人。圖為擔任攻堅任務的特務連24勇士。馬鞍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星火燎原

革命的星火一經燃起,便迅速點亮了大地。

中共和縣支部成立以后,進一步發揮了黨在和縣革命運動的領導核心作用。禹子鬯等共產黨人多次召開大規模群眾游行,參加者最多達2000余人。

游行后,共產黨人還會把口號用紅綠紙制成標語張貼,持續宣傳、發動群眾。每次集會游行示威,都讓當地的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受到極大震懾。

當時,和縣大小官吏和土豪劣紳倚仗權勢,橫行鄉裡,當地人民苦不堪言。中共和縣支部成立后的一天,禹子鬯提前從蕪湖返回和縣,召開黨支部會議,經研究,一封函請書送至當時的和縣縣政府。第二天,和縣國民政府便下令通緝境內十大劣紳,迫使他們斂跡他鄉,不能再在地方為非作歹。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施昌旺介紹:“這一舉動,使得一向為非作歹的惡霸鄉紳遭到沉重打擊,支部也因此獲得了當地百姓擁護,進一步發揮了黨在和縣革命運動的領導核心作用。”此外,和縣黨支部還積極組織工會、農會,凝聚起當地群眾的革命力量。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由於靠近南京,和縣很快被波及。1927年6月,面對大規模屠殺和迫害,馬鞍山第一個黨支部被迫轉入地下。但仍有不懼犧牲的志士仁人,在暗夜中用生命接過中國革命的火種。“我們了解到,那段時間有位名叫溫亞伯的黨員,仍來往於和縣與蕪湖,向當時的安徽省臨委匯報和縣黨組織情況。為保安全,他隻能在房子的夾巷間秘密處理組織的信息,常常是夜裡出來,不見陽光,后來不幸患病去世。”安徽省文史資料學術研究會會員、和縣一中原副校長陳昌祿說道。

秘密設立的馬鞍山第一個黨支部雖歷時短暫,卻燭照了暗夜中的前行之路。它的建立,開啟了當地群眾思想解放的閘門。抗日戰爭時期,和縣黨組織重新啟動,建立抗日根據地,帶領當地人民英勇抗爭,讓星星火種得以燎原﹔全面解放戰爭時期,革命之火燒過長江,和縣成為解放軍渡江作戰的前沿陣地。

從百年前嘉興南湖的一葉扁舟,到新時代的巍巍巨輪﹔從百年前夾巷間的穿行摸索,到新時代發展的劈波斬浪,不變的,是共產黨一脈相承的紅色基因。百年之后的這裡,紅色旗幟繼續飄揚,引領著當地人民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無畏前行。(郭彤彤)

(責編:范曉琳、宮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