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馬鞍山市和縣功橋鎮深挖本地紅色資源——

時隔七十余載,紅色歌曲《和含之歌》再度唱響

2021年04月02日11:3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奮勇作戰,爭取民主自由的和含……”4月1日上午,馬鞍山市和縣功橋鎮中心小學五年級一班的教室裡,在音樂教師宋彬的領唱下,孩子們用稚嫩童聲齊聲高唱《和含之歌》。時隔七十余載,這首誕生於烽火連天歲月、傳唱於這方紅色沃土的經典旋律,再度激昂唱響。

和縣功橋鎮中心小學師生合唱《和含之歌》。和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功橋鎮是紅色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70多年前,新四軍七師和含支隊在此建立了和含抗日根據地,留下了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為深挖用好這座“紅色富礦”,功橋鎮黨委副書記王靜安和同事們沿著和含支隊浴血奮戰的足跡,多方收集、挖掘紅色文物史料。“在一份介紹和含抗日根據地和和含支隊的史料中,我們發現了這首‘塵封已久’的《和含之歌》。”偶然的發現,讓大家喜出望外,“這是珍貴的紅色資源!”

據史料記載,《和含之歌》創作於1944年春天,詞作者是袁牧華,曲作者是管蔭深。“歌曲創作的那個年代,和含支隊正在和含地區與日偽軍進行殊死戰斗。詞、曲作者,也都曾是新四軍的一員。”王靜安說,《和含之歌》不僅記載了當時和含地區淳朴的風貌,更承載了革命先輩們為爭取民主自由全力以赴的戰斗精神。

“隨著歲月流逝,這些珍貴的紅色資源正瀕臨消失。”王靜安說,為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讓紅色經典永流傳,他們立即聯系鎮中心小學,邀請專業聲樂老師對《和含之歌》進行准確演奏,並在學校組織教唱,通過特殊的黨史教育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在教學過程中,宋彬首先講述了《和含之歌》的創作背景、回顧了和含支隊的歷史,並用小提琴為學生們的合唱進行伴奏。一時間,教室裡充滿了這首紅色旋律所蘊含的精神力量,師生們心潮澎湃。

“它是觸動心靈的,展現了新四軍精神,能讓孩子們汲取信仰的力量,是一次生動的黨史宣講!”領唱結束,宋彬激動地說道。

“通過《和含之歌》,我了解了和含支隊的歷史,知道了我們這裡是革命先輩英勇戰斗過的地方。長大后,我也要為祖國發展做出貢獻。”學生們年齡雖小,但言語裡都表達著對祖國最長情的告白。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和含之歌》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學黨史、悟思想的鮮活教材。”功橋鎮黨委書記薛昆表示,接下來,該鎮將緊緊圍繞“紅色功橋”發展定位,加快線上線下宣傳推廣,讓更多人把《和含之歌》學起來、唱起來,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旋律永遠激勵革命后人。(劉挺 謝福星 高瑩 朱小曼 張昊翀) 

(責編:劉穎、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