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在故土的“玫瑰花”

——記安徽省宿州市人大代表縱梅

2021年03月23日16:4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杜樓鎮朱解庄村,有一家佔地6000㎡的扶貧工廠,每天都會有近300名工人在此務工,一件件家紡品在她們手中定型、檢驗后發回總廠,出口到歐美。

帶領鄉親們過上這樣日子的人叫縱梅,熟悉她的人喜歡喊她的小名——玫瑰。她出身貧寒,28歲時走出小山村,從一名打工妹蛻變為一家出口貿易企業的董事長,她以“先富幫后富”的責任擔當反哺桑梓,帶動1000余名留守婦女、生活困難的老鄉實現家門口務工增收,書寫了巾幗力量撐起半邊天的時代精神。

貧困孕育出鏗鏘玫瑰花

牛年春節后復工的第一天,筆者和縱梅剛來到工廠,就被工友們團團圍住,大家拉著她的手問冷不冷,摸摸臉看她瘦了沒……從車間到辦公室短短50米的路,走了十幾分鐘。“這些年雖然很艱辛,可回頭再看卻是溫暖的人生路。”回憶過往,縱梅一臉從容, “少年經歷的苦難是我最寶貴的財富 。”

1966年出生的縱梅,家有三姐妹,土房子、黑面饃、老粗布......是她童年最深的記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初中未畢業的大姐早早就輟學回家掙工分供妹妹們讀書,可還是因為那個“窮”字,縱梅高中畢業后也扛起鋤頭,承擔起賺錢養家的重擔。  

縱梅立志要擺脫貧困。1993年,她和丈夫揣著大姐給的60元錢,來到江蘇常州一家服裝廠務工。車間裡的工作很苦很累,長時間的站立,導致腰肌勞損,縱梅疼得不敢彎腰,但她始終一聲不吭地忍著,隻為給家裡多掙點錢。有一次,車間主任夸她能干,想提拔她做管理崗,旁邊工友卻斜視說:“本地人都用不完,卻要用個外地人。”縱梅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咱不能一輩子當工人,要學習技術和管理,自己創業當老板。

創業的艱辛和困難,隻有經歷的人才知道。縱梅清楚地記得她剛開始跑訂單的經歷。那次,她按照約定時間來到上海一座大廈,碰巧電梯出現了故障,她咬著牙爬到28樓,來到公司負責人面前。她的這一舉動感動了公司負責人,她順利拿下了訂單。漸漸地,縱梅工廠的好品質帶來了好口碑,好口碑帶來了新客戶,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2011年冬天,縱梅回家探親。在村口田地裡,一個穿著破棉襖的女孩好奇地望著她。“看著她瘦小的身影,我仿佛看到自己少年時穿著打滿補丁的衣服,在地裡挖紅薯的情景。”那一刻縱梅心裡很不是滋味,一個大膽的想法產生了:把工廠開到家門口,去幫助家鄉困難的村民。

然而,這個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丈夫生氣地說:“咱剛熬出來,你現在拋家棄子回家再受二茬罪,瞎折騰啥?”兒子也打出了“感情牌”:“孫子現在這麼粘你,你走了能不想念他嗎?”可縱梅決定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她毅然把常州的事業留給丈夫打理,臨走時勸慰家人:“以前咱有一碗水,隻能自己喝﹔后來有了一桶水,也隻能一家人喝﹔現在我想回家開掘一條河,讓更多的人能長久地有水喝。”

玫瑰花裡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經歷過苦難的人,縱梅更能體會到過窮日子的滋味,也深知返鄉后肩上擔負的責任,用她的話來說:“返鄉創業,帶農發展,要有責有情有為。”

謀定而后動。她投資100萬元成立蕭縣玫瑰服飾有限公司,建立家紡加工車間,用自身經歷感召留守婦女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她更是依托鎮“農民工創業園”擴建生產車間,主動“請戰”脫貧攻堅,第一年就解決了85人的就業問題。“用‘玫瑰’當公司的名字,除了因為我的名字外,還因玫瑰花的物語是‘愛’,公司要在大愛中傳遞責任擔當。”

車間的工作大多以縫紉工為主,對村民來說容易學,上手快,而且工作穩定有保障,能夠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村民杜艷波是扶貧工廠的老員工。她文化低年紀大,早先在外打工收入少還常受歧視。回家后,全家老少五張嘴,全靠丈夫一人在外打拼,日子過得很艱難。現在她已成為車間的技術工,每年收入超了4萬元,不僅穩定脫了貧,還實現了賺錢、顧家兩不誤的願望。

“政府給了民企好政策參與扶貧工作,我們在給予貧困戶物質幫扶同時,還要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多年來,縱梅始終把提高貧困村庄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作為重要的幫扶內容。2018年,縱梅引進了先進的自動化設備,推行“村企合作”的經營模式,為蕭縣8個鄉鎮13個貧困村的扶貧加工廠送技術、送訂單,每年僅租賃費就能為貧困村帶來30余萬元的收入。她設計了“貧困戶+公司+車間+技能培訓”就業扶貧模式,幫助貧困村實現村集體經濟增長,帶動1000余名村民、貧困戶實現就業增收致富。

針對殘疾戶,能力弱、年紀大的“貧中之貧”,縱梅更是“一對一”重點幫扶。村民劉何艷年輕時因為高空作業,不慎跌落導致下肢癱瘓。縱梅主動和他結了對子,為他送去縫紉機和原料,教他識別K碼、Q碼條形碼,幫他走出心中那道“坎”。“我現在是那種在家躺著把錢賺的那類人。我人倒了可精氣神要再沒了,家就散了,一定要堅強。”這個一度想輕生的漢子,如今面對筆者侃侃而談,雙眼閃爍出自信、積極、樂觀的光芒。

有愛的玫瑰別樣紅

楊大路、張翠玲夫妻是扶貧工廠的車間主任和技術員工,更是7年來陪伴縱梅,照顧她生活的親人。“就是因為有很多大路、翠玲這樣的好人,我的人生更加美好,現在唯有將愛傳遞,來回報這個充滿愛的世界。”縱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多年來,她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服務於社會。

2018年8月,面對縣裡台風洪災,縱梅第一時間將價值4萬元的生活物質送到災民手中﹔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她設法購買10000個口罩,捐款2萬元,積極推動復工復產﹔利用“扶貧日”組織開展“小康路上姐妹行”“為人民服務”等愛心活動,合計捐款捐物15萬元,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

“因貧輟學”是縱梅心底的痛,讓孩子們用知識改變命運是她最大的夢想。從2012年開始,她結對幫扶貧困學子,累計幫助30名貧困學子完成學業。面對遭遇變故的家庭,縱梅更是慷慨解囊:為貧困宮頸癌患者縱玉芳援助1萬元,捐款5000元幫助失去丈夫的劉金梅度過難關......

心存善而行致遠。漸漸地,蕭縣杜樓鎮有個女“領頭雁”,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故事在宿州市傳播開來,安徽省婦女代表、省三八紅旗手、宿州市(縣)先進扶貧個人......縱梅陸續拿到多項榮譽。看著各級政府頒發的榮譽証書,縱梅認為,她以奮斗詮釋了初心,更要以榮譽承載使命。

縱梅當選為人大代表后,更強化了心中那份沉甸甸的“人民至上”情懷。這幾年,她立足企業實際,積極履職建言,針對就業扶貧、新冠疫情形勢下就業穩崗、鞏固脫貧成果等內容提交了多項建議,得到了市縣領導的重視。

今年,在相關部門的推動下,縱梅的第三個扶貧工廠正式投建。新工廠面積達到20000㎡,計劃年產值1.5億元,建成后預計可在全縣帶動近千人就業,為周邊鎮村帶來近180萬元的集體收入,這也預示著縱梅的新征程即將開啟。談到未來發展,她打算引入網絡銷售模式,推進公司銷售現代化,加大產品設計、品牌研發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讓更多鄉親們過上幸福的生活。(王磊)

(責編:黃艷、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