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就開始銷售紅椒,我家14畝大棚的辣椒賣了三四十萬元,單價最好一次賣到一斤9.8元。”和縣歷陽鎮菜農王躍勝從事蔬菜大棚種植三十多年,從沒有賣到這個“天價”,這個價可是他賣的歷史最高價。
王躍勝回憶,去年夏季汛情嚴重,他的14畝大棚田幾乎全被淹沒,無法育苗,現實打破了他原有的大棚辣椒種植計劃,於是他與安徽新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源農業)育苗中心聯系幫助代育5萬株辣椒種苗,並將原擬定種植早椒改種秋延辣椒。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鼓足農民“錢袋子”是鄉村振興一項重要內容。早在“十三五”期間,和縣就已提升蔬菜產業。2017年至2020年4年間,和縣拿出3000多萬元產業發展引領資金,在縣台創園興建佔地4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智能育苗溫室,配有全自動播種流水線6條,有恆溫催芽室、高架苗床、自動噴淋系統、自動溫控系統、輔助補光系統和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系統等輔助育苗設施。種苗生產主要由菜農提供各類蔬菜種子給育苗工廠,雙方簽訂代育協議,菜農按規定日期提苗。育苗工廠“訂單式”培育,年育各類蔬菜種苗3億株,除供應本地外,還銷往南京、上海、杭州、蕪湖、宣城等周邊城市。
2月25日,細雨淅瀝,春寒料峭。新源農業負責人夏新發談起工業化育苗,慢條細理。
這幾天,育苗工廠門庭若市,前來提苗的菜農絡繹不絕。“每天出苗幾十萬株。”夏新發詳細列舉育苗品種十多個,有甜瓜、西瓜、冬瓜、瓠子、黃瓜、萵筍、花菜、絲瓜、辣椒、茄子、豆類等,“光辣椒就有紅椒、薄皮青椒、線椒、螺絲椒等。”他介紹,春節前后,工廠就大規模出苗。
自工廠化育苗啟動以來,新源農業就著手引進蔬菜新品種,如網紋甜瓜、新品種紅椒等,並對冬瓜品種改良。他們還實行新栽培模式,對西紅柿實行帶花栽培,使得西紅柿上市比常規品種提前一個月。“引進新品種,實行優質育苗,可增產20%,品質提高10%,每年給農民帶來1.5億元的收入。”
去年疫情期間,各處封村,在和縣縣委縣政府的協調下,新源農業把種苗送到村口,點對點對接。2020年春,他們還向石楊鎮綽廟金菜地免費提供8424、美豐品種西瓜苗6000株﹔2020年秋,向功橋鎮新塘村金菜地免費提供西藍花種苗5000株,並為兩個貧困村提供技術指導,幫助他們盡快脫貧。
歷陽鎮大榮村脫貧戶戴昌鬆就是靠種設施蔬菜脫的貧。他是2014年因病被確定為貧困戶,租6畝田種植蔬菜,當年就脫了貧。“去年7月我帶了10袋辣椒籽讓公司代育種苗,因為籽不夠,又在那買了五六袋代育。”一個月后,他起了七八千株辣椒種苗,分三天用拖拉機一趟趟拖回田裡栽種,公司沒有收他一分錢代育費。“辣椒去年11月底就賣,一直賣到12月底結束,總共賣了六七萬塊。”戴昌鬆喜上眉梢。
戴昌鬆說這幾年,他都在這代育種苗,這裡機械化育出的種苗成本低、品質好、不帶病,產量又高,還能賣出好價錢。
“工廠化育苗可以有效保証在各種極端天氣下蔬菜種苗的正常生產和供應。” 和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張金龍舉例,在2019年春節前后40天的連雨天氣和2020年夏季洪澇災害這兩個極端天氣下,和縣3家育苗中心開足馬力,加班加點,代育種苗,保証到期有田可栽、有苗可栽。
張金龍介紹,和縣每年為本地提供1.5億株種苗,為6萬畝大田秋播秋種提供強有力的供應。他提到,秋延辣椒在田保鮮技術是和縣發明的一項專利,為廣大菜農增收創造條件。同時,他們還通過聘請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國家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等育苗專家,來和縣就育苗過程中出現技術問題答疑解惑,提升育苗水平。
和縣蔬菜產業提升,鼓足了農民的“錢袋子”,為全縣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常興勝)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