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山市痘姆鄉:執初心之筆,書扶貧答卷

2021年02月02日14:58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據潛山新聞網消息 忙碌的身影,匆忙的腳步,時而穿梭在鄉間田野查看農特產業,時而進組入戶到群眾家裡訪民情問民意,時而撐著雨傘亦或是頂著艷陽走在“四好農村路”項目現場推動施工進度……他叫汪光寬,潛山市委黨校駐仙駕村第一書記、扶貧隊長,他這一忙就是9年,他用9年的汗水和堅守換來了貧困村仙駕村132戶貧困戶的如期脫貧,交上了一份讓群眾滿意的扶貧答卷。

駐村9年是責任,更是感情

這9年意味著:村部門前不足人高的小桂花苗現在已經長得超過了屋檐,村口唐家上小學的女兒如今已經步入了大學課堂,汪光寬為方便辦公駕駛的車子當前裡程早已超過20萬公裡。這9年是汪光寬手中三張挂職的聘書、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對仙駕村深深的感情。

挂職不是擺樣子,要真正沉下去,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從“校門”一腳跨入“村門”並不容易,但汪光寬始終把自己當作村裡的一份子,懷著真摯的情感踏踏實實做事。第一次駐村挂職結束后,汪光寬又申請選派留任仙駕村。“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父老鄉親很有感情,我想為他們多做點事。”當身處扶貧一線,汪光寬更加理解了扶貧工作的意義,也更加深感責任重大。

仙駕村青年組的孫竹青曾是汪光寬眾多幫扶對象中的一員。孫竹青家中僅有他和母親2人,他本人殘疾而母親常年患病,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第一次到孫竹青家還下著大雨。”汪光寬回憶道,“當年他家還住在一個破舊的土磚瓦房裡,進門那一刻我驚呆了,屋子裡到處都放著木桶和鍋碗瓢盆,用來接屋頂漏下的雨水,甚至連刷牙的塑料杯都用上了。”地面是濕的,牆角也是濕的,轉眼看著孫竹青母子倆,汪光寬心裡一陣難受。回到村部后,汪光寬在扶貧工作日志寫下了要幫助他們脫貧的決心,通過走訪調研他發現孫竹青家地理位置偏僻,田地又遠偏遠沒有發展條件。為此,汪光寬幫助孫竹青對接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把舊房拆除新建了搬遷房,這樣住房安全問題算是解決了。接著汪光寬通過開展“扶貧夜校”打動了村民們,在村民組裡幫孫竹青協調了7畝魚塘用於魚苗養殖,還幫他介紹在村內養殖大戶家從事力所能及的零工增加收入。2017年底,孫竹青一家順利脫貧,他感謝道:“像我這樣殘疾在社會上很難找到活干,是汪書記真情的幫助讓我看到了希望。”

9年來,汪光寬走遍了全村43個村民組,訪遍了132戶貧困戶家庭,掌握了村內貧困人口致貧的原因,每年同幫扶人共商“一戶一策”幫扶計劃,積極幫助有發展能力的貧困人口對接產業幫扶和扶貧小額信貸政策,為生活困難群體申請低保金,村內的殘障群體和慢性病患者也都在一次又一次的摸排中申請了殘疾人補助和慢性病証。汪光寬帶領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用“辛苦指數”換來群眾“幸福指數”,運用精准的政策幫扶讓仙駕村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2%降到2020年的0%,仙駕村群眾擺脫了多年來貧困現狀,逐步走上了小康富裕之路。

2018年汪光寬再次申請留任,他表示仙駕村的貧困戶還未全部脫貧,仍然有許多問題還沒有解決,扶貧工作的“骨頭”也越來越難“啃”,仙駕村脫貧攻堅不取得全面勝利,他自己是不會離開的。正是這種駐村幫扶高度自覺的責任和多年來在工作中同群眾百姓建立起的感情讓汪光寬一干就是9個年頭。

摘了貧困帽子,換上美麗新裝

要改變貧困村的局面,首先要抓基礎建設。汪光寬剛來到仙駕時村裡幾乎是“一窮二白”,而如今的仙駕改變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實現了一個基礎設施落后村向發展先進村的蛻變。

據村干介紹,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汪光寬帶領著仙駕村共對接扶貧項目26個,獲得扶貧資金1543.3萬元,使村集體經濟增長、基礎實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完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在2016年順利實現“村出列”脫貧目標。

“要想富,先修路”,仙駕全村建成水泥硬化路面38.3公裡,在全面實現硬化路面“組組通”的基礎上,推進“戶戶通”,硬化路面到戶通過率達到了97%,方便了仙駕村群眾出行和農產品流通。

如今的仙駕村不僅路修的好,水利和電力基礎設施也日趨完善。汪光寬同包片村干深入組戶當中,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自來水通向了家家戶戶,百姓再也不用下河挑水回家。仙駕村先后整修當家塘73口,整治清理河道溝渠6.8公裡,農田灌溉得到了保障,“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不由在腦海中生起。仙駕村又通過電網升級改造線路15.35公裡,新增變壓器7台、擴容變壓器5台,全面實現全村電力升級改造任務,村民們都反映現在用電也不怕跳閘,夏天開空調再也不怕“帶不動”。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做為駐村第一書記汪光寬注重黨建引領,將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相結合,圍繞貧困戶脫貧和解決村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仙駕村年均投入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資金300萬元以上,村裡的容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汪光寬和包片村干經常起早貪黑,常常在美麗鄉村建設點廢寢忘食,“5加2”“白加黑”是工作的常態。功夫不負有心,終於汪光寬和一群熱衷建設美麗仙駕的村干獲得了不菲的成績:建成了兩個縣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和一個省級中心村,改貌房屋663戶、安裝路燈125盞,建成農民休閑廣場6個、衛生公廁6座和村“一站式”服務大廳、衛生室、文化書屋、老年活動中心,實現了美麗鄉村連片整治,惠及34個村民組、713戶、2300余人……

如今的仙駕村,基礎設施完善、村庄環境整潔、社會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服務功能配套,被確定為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潛山市委農村黨員干部實訓基地和黨員干部現場教學點,榮獲“安徽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和“安徽省旅游示范村”稱號。仙駕村不僅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同時也換上了美麗鄉村的“新衣服”。

發展鄉村產業,搭上振興快車

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

千條路,萬條路,產業才是致富路。

汪光寬非常清楚,救濟式扶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落后問題,隻有大力發展產業才能保障脫貧不返貧,也隻有產業興旺才能造“富”於民,讓人們看到農村發展的新希望。

2012年,汪光寬剛到仙駕村時,村集體經濟僅僅依靠山場租賃每年獲得不足3000元收入,甚至還比不上一個上班族的月薪。窮則思變,汪光寬同村“兩委”班子商量后決定,流轉閑置的村集體山場給大戶,當年年底流轉土地租金收入就將近5000元,這一下子鼓舞了村干部們,激發了他們干事業的激情。汪光寬繼續尋找增加村集體經濟的項目,通過積極申請獲得了10萬元的財政資金支持用於建設村級光伏電站。他在村內尋找了一片1.6畝的灘涂菜地,通過與20戶村民半個月協調終於將這片地租下,又向銀行貸款38萬元最終建成了一座60kV村集體光伏電站。據悉光伏電站每年可為仙駕村創造6萬元收入,為村內貧困人口的公益性崗位務工和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財政保障。

不過汪光寬並沒有停下忙碌的步伐,在仙駕村工作的幾年通過對村內最大的經濟作物瓜蔞的深入調研,他似乎發現了突破口。瓜蔞種植和加工算得上是潛山經濟農作物當中的支柱產業,在縣域內產業密度比較大,仙駕村瓜蔞產業規模最高達800畝。不過缺點也很明顯,瓜蔞對土地肥力要求高,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同一片土地連續種植2-3年就需要休耕1-2年,而且勞動強度大、效益不夠穩定。

2016年汪光寬從宿鬆縣洲頭鄉考察回來發現葡萄種植很適合仙駕村,他了解到高端品種的葡萄附加值很高帶動效果又好,既能夠幫助村民流轉土地又能夠幫助村民務工增加收入。回到仙駕后與返鄉優秀青年汪澤紅合作,村集體投資入股汪澤紅的中紅葡萄,挑選了優質果苗,利用原先一部分瓜蔞地建成了一座500畝的高端品種葡萄採摘園。如今葡萄園已進入盛果期,畝產將近2千斤,一畝的產值在4萬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葡萄園用工量大,不僅幫助了30多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還吸引了大量一般農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村內就業難的問題。

在汪光寬的主導下,仙駕村還建成了10畝村集體葡萄園、150畝的冬桃基地,引進了棗樹、蘋果、黃桃等果樹。產業規模的擴大經濟效益就越明顯,目前仙駕村村民收入已超過1萬元,村集體收入已超過30萬元。

如今來到仙駕一年四季都有美味可口的水果,吸引了遠近的游客前來仙駕游玩採摘,水果採摘產業初具規模,未來可期。

汪光寬駐村扶貧的事跡感動了仙駕村群眾,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一致好評,在脫貧攻堅考核中連續兩年被痘姆鄉評為第一名,先后分別被潛山市委、市政府和脫貧攻堅指揮部表彰為“十佳第一書記”、“先進工作者”和“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稱號。

常年在一線奔波,汪光寬患有嚴重的頸椎、腰椎疾病,常常痛得直不起腰來。可當他看到村裡一天天發生的變化,又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這9年的堅守中汪光寬始終秉持初心,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書寫了一份群眾滿意的扶貧答卷。(儲彥超)

(責編:劉穎、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