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宣州區落實耕地佔補平衡——

小塘變大田 舊地換新顏(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本報記者 游 儀

2021年01月31日07: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 2021年01月31日 第 02 版)

吃過飯,夏智榮扛起藥桶往車上搬。趁著陰天,他要給麥苗噴洒除草劑。

夏智榮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沈村鎮武村村種糧大戶,今年49歲的他,過去從未想過能在村裡流轉四五百畝地。這事,還得從耕地佔補說起。

武村村是個漁村,過去全村沒有一分田。漁民上了岸,也多外出務工維持生計。“村子中間原先有個小水塘,500畝左右。為增加村集體收入,我們流轉給了養殖戶。”村支書蔡國發介紹。可是眼瞅著,水質越來越差,水產越來越少。合同期滿,魚塘能否繼續流轉?蔡國發心裡犯起了嘀咕。

就在這時,宣州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夏勇登了門。“商合杭高鐵項目開工,從宣州區過,我們在落實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咱們村這塊水塘,正合適!”征得村裡同意后,水塘被納入全區耕地佔補平衡后備資源點。

“商合杭高鐵項目建設,佔了區裡近486畝耕地,和武村村的水塘面積差不多。而且翻過圩堤就是南漪湖,改造成耕地后,灌溉方便。”夏勇說,不僅交通便利,集中連片也有利於機械化操作。

小塘變大田,漁民村也能有耕地,這令蔡國發激動不已。說干就干,2017年6月,“宣州區沈村鎮武村村廢棄坑塘復墾項目”正式動工。開渠排水、平整土地、完善設施、修建路面。90天后,一塊塊水田相接綿延,一道道田埂交錯分明。

緊接著,簽合同、付租金。同年11月,麥子下了地。第二年,迎來大豐收。如今,夏智榮每年給村裡交25.5萬元土地租金,一季稻來一季麥,一年到頭,刨去成本,能掙二三十萬元。村集體年年有穩定進賬,蔡國發的心也安了。

耕地復墾,還得做好后期管護。從勘測到規劃,從平整到驗收,夏勇跑了六七趟武村村。“根據宣州區出台的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辦法,我們和村裡簽訂了管護協議,確保土地整治項目正常運轉、長效使用,確保復墾耕地‘有人種、有人管’。”夏勇說。

去年汛期,武村村破圩。洪水來襲,淹了夏智榮近百畝耕地。村裡不僅第一時間補了圩,還幫著夏智榮平整土地,免了他的后顧之憂。

為保障商合杭高鐵項目建設,宣州區按照新增建設用地“佔一補一、佔水田補水田、佔優補優”的要求,落實耕地佔補平衡指標。現在,商合杭高鐵項目宣州區段佔用的耕地,已全部補充落實到位。

(責編:金蕾欣、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