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物質相結合 扶貧扶志“扶上馬”

王銳

2020年12月27日16:48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村裡的道路寬闊干淨,兩旁的路燈整齊明亮,自來水通向家家戶戶,果蔬、光伏、養殖等產業興旺紅火,貧困戶搬進了新房,足球場上笑聲不斷……

自2014年開始,宿州市靈璧縣朝陽鎮楊橋村的村民們盼望已久的脫貧夢想,一步步成為了現實。

安徽中煙駐楊橋村扶貧專干秦亞楠(左)指導李玉鳳整理扶貧材料 王銳攝

為了讓楊橋村順利擺脫貧困,6年來,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先后出資569.88萬元,抽調3名骨干人員組成駐村扶貧工作隊,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全面開展精准扶貧工作。2017年,楊橋村從貧困村中出列﹔2020年11月,楊橋村最后1戶3人順利通過第三方脫貧評估,現村內貧困戶173戶546人全部脫貧。

改善村居環境 聯系多方協同干

“車過一身灰,人過一腳泥”。從江蘇徐州嫁過來的“媳婦”李玉鳳如此形容以前楊橋村,“剛到楊橋村時,村裡環境實在讓人無法接受,道路不通,垃圾遍地,就連喝口水都是咸的,這樣的地方怎麼能有發展。”

讓她沒有預料的是,現在的村子能有如此大的變化。在幫扶工作隊的努力下,2015年村裡爭取國家項目資金40萬元,為村民飲用水安裝了除鏽設備,新建7個垃圾池,村內自來水實現全部覆蓋。

工作隊又主動聯系安徽中煙,2018年至2020年總計出資76萬元,同時申請國家配套幫扶資金修建水泥路共計15公裡。現在村裡道路通庄到戶,還裝有太陽能路燈,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貧困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明顯改變了,村裡的笑聲多了起來。

村裡的變化李玉鳳看在了眼裡,同時也讓她行動了起來。“2017年我主動報名參與到村裡的扶貧工作中。現在我在村裡擔任扶貧專干,帶著村民脫貧致富,我有十足的動力!”

培養認同觀念 動員群眾主動干

“勤儉人家先致富,向陽花木早逢春。”“生財有道是科學,脫貧致富靠勤勞。”經過風吹日晒,去年楊橋村村民崔鳳啟貼在自家大門上的兩幅對聯已經發白。

之前,六十多歲的崔鳳啟對於脫貧致富已經不抱希望,扶貧工作隊駐村后,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峰多次上門為他講解扶貧政策,並為他申請專項資金進行了危房改造。

扶貧工作隊成員正和扶貧干事一起梳理扶貧材料 王銳攝

政策明了了,環境變好了,干起活來崔鳳啟越發有了動力。如今,66歲的崔鳳啟每天忙活不停,日子過得也是分外充實。

“家有萬貫不如日進分文,政策好了,隻要肯干就一定能致富。”說起這話,崔鳳啟那是精神十足。

“現在我光靠在街上賣魚每年就能收入一萬元。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我不光脫了貧,馬上還要致富嘞。我家7畝地流轉了,每年能收入三四千,他們還給我安排了光伏產業公益崗位,每年也能收入兩千塊。現在是看病有保障,吃穿也不愁,日子越來越好了。”

對於脫貧攻堅工作,李峰認為動員群眾至關重要:“由‘外援’到‘自強’,變‘輸血’為‘造血’,扶貧扶志,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變化,從內心願意干,這才是脫貧攻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下去的切實保障。”

發展集體經濟 入股企業帶著干

2014年以前,楊橋村村民多以傳統種植、養殖為生,經濟來源單一,收入較低,村集體經濟薄弱,無積累。

脫貧攻堅以來,楊橋村一方面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另一方面持續加強村集體產業發展。截至目前,村內173戶547人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集體收入達到了60.9萬元。

近年來,在安徽中煙的資金支持下,楊橋村建設了光伏產業、楸樹種植園、薄皮山核桃基地、蔬菜大棚等產業,村內集體經濟和廣大農戶的收入都得到了顯著增長。

楊橋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峰(圖左)同工作人員查看大棚中蔬菜長勢 王銳攝

楊橋村脫貧戶趙銀紅自己患有疾病,不能外出務工,家庭收入微薄。2019年壽光市華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楊橋村附近落地。安徽中煙經過考察,支持楊橋村共計142萬元入股企業,建設了蔬菜大棚,趙銀紅在大棚裡找到了一份工作。

現如今,趙銀紅每天在家門口的蔬菜大棚裡種種瓜,除除草,每個月2000多元的收入對於她來說非常可觀。“除了在大棚能掙錢,空閑的時間我還能到村裡的扶貧車間找些零活干呢!”提起這事,趙銀紅很自豪。

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就業是最有效、最快的脫貧方式,目前楊橋村已有203人實現穩定就業。

“扶貧要先扶志,精神物質有效結合,楊橋村必將發展得更加快速。”李峰堅定地表示,“如今楊橋的發展已經有了明確方向,但是‘扶上馬’還得‘送一程’。下一步,我們扶貧工作隊將繼續運用安徽中煙的優秀資源,全力以赴鞏固提升楊橋村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讓老百姓脫了貧、還能致了富,真正過上好日子,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貢獻更多力量。”

(責編:劉穎、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