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碭山縣葛集鎮“三化”破解矛盾糾紛“新密碼”

2020年12月21日17:3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這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有啥說不過去的?”“爭這一點半星的,能富了你還是窮了他?有必要這樣爭來爭去嗎?”目前在安徽省碭山縣葛集鎮,這些通俗易懂、接地氣的農村土話,配合法律知識專用術語,成為調解基層群眾矛盾的“良言密碼”。

近年來,葛集鎮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創新開展“網格化、人文化、精細化”人民調解工作,不斷提高排查化解成功率和社會和諧滿意率。今年共處理矛盾糾紛26件,成功率達96.3%。

配齊“網格員”,摸排線索“網格化”

近日,葛集鎮范套村衛生室突發醫療糾紛,“網格員”呂朋舉得知后,第一時間快速到現場,並聯合其他村干部召集患者家屬進行協商,避免出現醫患雙方的過激行為,造成更大的傷害。經過司法人員、律師及時介入,疏導情緒,依法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很快就成功化解醫療糾紛,得到群眾的好評。

該鎮堅持預防為先,落實關口前移,將全鎮11個行政村設置為108個網格,從黨員干部、退伍軍人、“五老”人員中挑選公道正派、威望度高的群眾擔任“網格調解員”,不定期組織開展矛盾糾紛研討會、人民調解員業務培訓會等活動,提高調解員發現糾紛、調處糾紛等能力,同時結合村組微信群,收集轄區群眾法律咨詢、調解申請等訴求,力爭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村組。

善解“百姓心”,矛盾調解“人文化”

葛集村葛某和蘇某婚后感情不和,離異后因孩子撫養費即將“對簿公庭”。眼見法院已將起訴狀副本寄達,被告葛某希望通過人民調解途徑止矛盾、化干戈。受理申請后,村調委會組織村干部、網格員、律師幾次三番上門勸導蘇某,“婚姻不存仁義在,不為大人為孩子”,調解員入情入理的勸說,引導雙方互相諒解,多為孩子考慮,終於說服對方撤訴、參與協商,最終雙方撫養費給付達成一致。

“一杯水、一張凳、一支筆、一個本”,該鎮為來訪群眾打造“家庭式接訪”環境,鼓勵卸下心防、吐露心聲,接訪人認真記錄訴求多跑腿,按需進行信訪代理讓群眾少跑路。同時,運用“四說一聽”調解法來處理矛盾糾紛,讓“群眾說事、干部說理、鄉賢說德、律師說法、信訪聽証”,力爭把大部分矛盾糾紛化解在村內。

活用“熱心人”,風險管控“精細化”

“網格長,我聽說土山村的崔家不讓葛集村的周家在田裡放水,還說馬上要去找對方的麻煩。”“收到,我現在就去處理。”葛集村的網格員葛訓偉立即趕赴兩村交界現場,經過細致的勸解,最終促使雙方達成一致意見。

該鎮議事會成員、志願者等熱心人,一旦發現轄區存在矛盾隱患,立即與網格調解員“通氣”,調解員便主動突擊,找到當事人雙方進行調處。在基層矛盾調解中,調解員經常會同網格員、民警,進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精細化走訪,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眾訴求,抓住矛盾糾紛苗頭。根據所掌握情況,每月村組織法治大講堂活動,講解當月熱門、熱點、焦點等問題涉及的相關法律知識、法律案例,讓廣大群眾懂法、尊法、守法。

人文化成,止於至善。在基層社會綜合治理中,葛集鎮學習貫徹新時代“楓橋經驗”,聯動派出所、司法所、信訪部門以及律師事務所參與人民調解,使調解隊伍專業化、高效化,具有處理問題的靈活性,使“小事不出組、矛盾不出村、風險不出鎮”,為全鎮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戴紅梅)

(責編:歐愷、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