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亭城幸福歌

——滁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系列報道之四

2020年12月11日10:36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山,是這座城的名片﹔水,是這座城的靈魂﹔整潔有序,是這座城的常態﹔和諧宜居,是這座城的底色。

放眼滁州,一條條新修道路縱橫交錯﹔一個個老舊小區煥發新機﹔一片片綠地生機盎然﹔一批批民生工程投入使用……

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以來,滁州市將為民、惠民、靠民的創建理念深深根植於創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堅持問題導向,厚植為民情懷,高質量推進城市品質提檔升級,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日益向好,公共設施不斷完善。生活在這座山清水秀、充滿文明和諧之風的城市裡,群眾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南湖風光。滁州市宣傳部供圖

滁色畫卷動人 樂居醉美滁州

蒙蒙細雨中河水靜靜流淌,初冬時節的清流河公園顯得靜謐而迷人,水清岸綠,空氣清新,來此晨練的人絡繹不絕。“過去清流河岸邊生活垃圾隨意堆放、臭味難聞,和現在比真是天壤之別。”正在晨跑的市民王先生說。

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滁州市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從全力治理、著力提升城區水質、扎實推進雨污分流改造等方面,奮力推進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整治工作。2019年提前完成“基本消除城區黑臭水體”的總體目標,清流河、內城河、北湖、會峰路渠已不再是過去的城市黑臭水體,市民享受到河清、岸綠、景美、水暢的宜居環境。

城市面貌的改變得益於政府大手筆投入。三年來,滁州市累計投入600余億元,大力實施老城改造、河湖治理、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老舊小區、棚戶區、農貿市場、背街小巷改造提升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城市發展“舊貌煥新顏”。截至目前,滁州市本級已改造了70個老舊小區,改造面積達186萬平方米,惠及群眾18501戶,完成143個棚改房屋征收項目,提升社區公共服務用房41個,新建改造公廁144個,新建公共停車場26個,建設完善12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69個社區養老服務站,建設改造12個公共體育公園。

城市“大動脈”和“毛細血管”接連被打通,滿足市民便捷化出行需求,更在潛移默化中助力區域甚至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

豐樂大道、來安路、鳳凰路改造面貌一新,城南路網快速推進﹔中都大道北延、定遠路、菱溪路改造已放行,緩解了老城區南北交通壓力﹔明湖路網、紫薇路下穿鐵路兩側引道、上跨清流河橋等建設快速推進,建成后將成為滁州市城南重要的城市干道和琅琊新區聯接主城區的交通要道。

每到傍晚,滁州上水關清風拂面、歡聲笑語,人們或散步、或健身,孩童們在此嬉戲流連忘返……

承載著老滁州人的記憶,文德橋、遵陽街、上水關……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資源稟賦,改造修繕古城,讓歷史中的“滁州”再露新顏。東大街橋、文德橋加固修繕、章益吳棠故居保護、紫薇北路北延、北湖拱極門、望湖閣等均已完工,北湖已開園、太仆寺試運營、明湖預開園。遵陽街改造下水關文物保護、瓮城、大東門、歷史建筑修繕主體等均已完工,古城風貌初步顯現。滁州市成功獲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沖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圍繞“山、水、園、亭”做文章,滁州市加快老城區改造,實施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綜合改造、滁陽古城文化主題公園、紫薇路北側綠化二期等項目。加強街頭綠地建設形成點、線、面、帶、環、網相結合的綠化網絡,建設中都大道、豐樂大道等城區道路公園綠地提升項目。著力推進城南環境建設,實施龍興路綠廊二期、南撇洪溝綠化項目、金陵路綠廊、氣象公園建設等。建設園林苗圃基地、中央公園、鰲魚塘公園等。

如今,滁州綠意越來越濃,“山在城中,水從城過,園建街邊,亭隱林中”的山水城市特色日益彰顯。

改造后的農貿市場整潔有序(金煌農貿市場)。滁州市宣傳部供圖

提升城市品質 精塑城市形象

“自從實行垃圾分類以后,小區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紙盒、瓶子等垃圾可以兌換生活用品。”今年5月6日,在龍池花園小區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現場,社區居民李阿姨拿著兌換來的牙刷和牙膏樂呵呵地說。今年,琅琊區把龍池社區作為垃圾分類試點片區,為滁州市的垃圾分類工作提出符合滁州市市情的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和規劃建議方案。

城市環境日新月異,如何做好城市管理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創城以來,滁州市以常態化機制實施精細化管理,以治臟、治亂為主線,推行“一街四方”聯勤,突出主要商業大街、校園周邊、公園游園和市領導包保路段等重點區域,深入開展垃圾衛生、市容秩序、門頭店招、違法建設和文明養犬等一系列專項整治,促進城市品質不斷提升。

以開展“淨城”行動為抓手,扎實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集中摸排、清理城區死角垃圾,3年共清理死角垃圾3800余處,清理垃圾逾1.2萬噸。推進環衛一體化。引進了環衛一體化PPP項目,採用多元化機械作業模式,利用多種現代化的環衛機械設備,開展精細化作業,實行人機結合,由傳統的簡單掃地改為“吸、掃、降、沖、洗”的綜合作業模式,實現由掃到洗的升級,作業質量和工作效率大為提高,實現了“大環衛、全覆蓋、一體化”的目標。

堅持堵疏結合,開展經營秩序整治。重點對學校、商超周邊及廣場公園等重點區域佔道經營進行巡查監管,實施聯合整治,加強流動攤點管控,3年來共整治出店、佔道經營96315處。先后對豐樂菜場周邊、藍天路、花山西路等經營秩序混亂的區域實施了專項整治,2019年還組織對創業路狗市實施了搬遷。

針對“行車堵、停車難、秩序亂”等頑疾沉疴,開展交通秩序整治。組織千名警力上路執勤,開展電動三輪、四輪車專項整治,依法整頓二手車市場,新建公共停車場11個,全面施劃停車泊位,新增泊位2.6萬個。開展“一街四方”聯勤執法,現場曝光各類交通違法行為,查處各類重點違法行為61.6萬起,非現場採集機動車違法停車22.5萬多起,現場拖移違停車輛1.8萬多輛。

除此之外,實施“大拆違”拆除各類違法建設7500多起、面積40多萬平方米,取締147個廢品回收站點、面積13萬多平方米,清理“牛皮癬”12.3萬余處,拆除牆體廣告、遮陽棚、LED、破損店招及戶外廣告1.3萬余處,完成235個小區管線整治任務,組織“文明養犬進社區”“文明養犬進校園”等各類文明養犬宣傳活動1600多次,共處理不文明養犬行為5700多起,收容流浪犬、違規犬3600余隻……隨著一件件城市管理舉措精細化、常態化實施,困擾滁城市民多年的臟亂差成為“過去式”,文明有禮成為廣大市民的共識。

優美宜居的居民小區(龍山小區)。滁州市宣傳部供圖

人居環境整治 樂享幸福生活

房屋色彩明亮,道路干淨寬敞,車位整齊劃一,設施一應俱全……走進滁城市公安局宿舍小區,煥然一新的面貌讓人一點也看不出來這裡曾經是個“臟亂差”的老舊小區。“我們小區有如此干淨整潔的環境,離不開社區和新物業人員的大量硬件投入和精心管理。”在小區休閑廣場健身的居民周光正高興地說。

“原先琅琊區農機巷既臟又亂,除路面坑坑窪窪不說,還存在亂搭亂建現象。”一位張姓居民介紹說,“去年8月政府對這條巷道進行了改造,你瞧,現在巷道改造整潔漂亮。”如今的農機巷干淨整潔,路面平坦,巷道兩邊的牆上,還繪有“文明創建”“抗疫英雄”“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等主題的文化牆,文明之風扑面而來。

背街小巷、老舊小區是一座城市的“裡子”,如果治理得當,既為市民提供生活上的種種便利,又能承載起厚重的城市文化韻味。3年來,滁州市始終堅持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持續推進,在改造過程中,堅持從改觀小區面貌、改善房屋功能、改造基礎設施、改優居住環境等方面統籌施策,注重解決城市停車難、社區綜合服務用房少等實際問題,改造后的老舊小區成為了“彰顯文明特色、展現城市面貌、提升生活品質”的特色小區,順利實現“破舊立新、一步一景”的華美蝶變。

在改善居住環境“硬件”的同時,嚴格規范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全面提升城區579個住宅小區文明創建達標工程,針對414個有物業服務的居民小區物業管理達標升級,提升服務水平﹔針對165個無物業管理居民小區物業,探索“大物業”管理。積極推廣“紅色物業”,目前,市本級424個物業小區、62家物業企業、58個業委會均成立了黨組織,組建率較高,在銀花西區、梧桐郡等小區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亮點、有成效的“紅色物業”示范小區。同時,精心組織開展了物業服務品質提升工程、小區車輛規范停放工程、小區創建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程和物業服務收費公開透明工程、物業服務品質提升突破行動等一系列專項行動,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拔節提升。

為切實解決居民小區內車輛亂停放、雜物亂堆放、私拉亂接等“頑疾”,自2019年以來,市住建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城管執法局等6個部門,認真指導轄區定期開展綜合執法進小區行動,截至目前,已開展60余次行動,拖移機動車96輛,非機動車253輛,清理僵尸車500余輛,剪斷充電飛線1500余根,治理成效明顯,居住舒適度和安全度更有保障。(王晗笑)

(責編:范曉琳、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