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繪好“一體化”的工筆畫

汪瑞華 張俊 李希蒙

2020年12月04日09:06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長三角一體化是宣城市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和主旋律,作為宣城唯一的市轄區,宣州亦如此。

宣州始名“爰陵”,后改稱“宛陵”,再易名“宣城”,自古以來都為歷代郡、州、府、行署和市駐地。1987年,撤縣立市,設宣州市﹔2000年,撤市設區,更名為宣州區。

單從時間軸來看,宣州區並不算長,但20年間風生水起,尤其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宣州區正積極從規劃、產業、城市功能等諸多方面,構建與長三角區域的開放型、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生態綠色優先、產業集群賦能、區域協同發展……在繪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筆畫”的同時,宣州區又落下精細之筆。

從溧水整體搬遷至狸橋的天益磨具所在——宣州經開區。張俊攝

同城 拉近時空距離

早晨天剛亮,劉寧東就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后獨自駕車來到宣城狸橋,開始新的一天工作。

劉寧東是宣城市天益模具廠的廠長,在狸橋上班,但家在南京市溧水區。

和劉寧東一樣,每天早上6點50分,31歲的儲林就准時趕到了溧水區天生橋高速口,開始了他新一天的跨省上班之旅。儲林是天益模具加工中心的技術員,他每天往返於溧水和狸橋之間,兼顧著家庭和事業。

從宣城市宣州區狸橋到南京市溧水區,地圖上顯示距離為58.5公裡,沿著宣寧高速,越來越多像劉寧東、儲林這樣的早出晚歸的跨省上班族開始出現。

宣城市天益模具廠是一家生產磁性材料的加工類企業,每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左右。今年8月,該廠從溧水遷址狸橋並投產,吸引了20多名來自溧水的老員工,儲林就是其中之一。

從溧水天生橋高速口出發,約半小時從高淳雙牌石口下高速,然后沿省道行駛15分鐘,即可到達天益模具廠……刨去必要的周末加班,每天儲林都會坐上公司的“蘇字頭”班車回溧水與家人團聚,次日一早再搭乘班車來到狸橋上班。

“如果不是交通方便,去臨省上班,還能天天回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儲林坦言,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很難下定決心跟著劉寧東從溧水來到狸橋。

如今的儲林,家在溧水,事業在狸橋。李希蒙攝

其實,早在2000年,劉寧東就接觸了模具行業,從開始的夫妻店,到后來擴大規模在溧水盤下一家企業,隨后因為拆遷,又租用了3年廠房,直至今年整體從溧水搬遷至狸橋。

儲林是在2014年進入劉寧東的模具廠上班,一直從事數控機床的操控工作。他告訴記者,最開始聽說企業要搬的時候,確實有換份工作的念頭,畢竟已經在溧水安家落戶。

應劉寧東的“邀請”,儲林繼續追隨於他。與過去不同的是,如今家在溧水,事業在狸橋。兩地距離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遠,儲林告訴記者,現在早上來狸橋,下午回溧水,到家吃晚飯一點也不耽誤。

和他一樣,身為廠長的劉寧東,當初之所以選擇來到宣城,因素也有很多,包括在溧水的房租上漲、產能受限、配套成本高等,但最終說服他的,還是狸橋的地域優勢、配套優勢和規模優勢。

“天益模具落戶之后,直接給開發區的8家磁瓦企業做配套,打通了產業鏈,延伸了園區鏈。”宣州經濟開發區常務副主任孫勝寶告訴記者。

家在南京,上班在宣城,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加上交通的日益便捷,縮短的不單單是城與城的距離,也讓早出晚歸跨省上班不再是幻想,而成為一種新的選擇。

如今,園區現有98家企業中蘇商企業51家、浙商企業16家、滬商企業9家,滬蘇浙轉移企業佔78%。尤其是南京轉移的21家企業高管及員工300余人實行每日乘坐通勤班車,往返於宣州經開區和南京溧水、高淳之間。

“早出晚歸跨省上班的背后,是產業承接轉移,也是人才跨省流動,更打開了狸橋全新的發展空間。”在宣州區狸橋鎮鎮長黃彬看來,這不再是簡單地域上的融合,而是真正的同城發展。

安徽貝拉喬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浴缸。李希蒙攝

融“產”承接產業轉移

招商、簽約、建廠、投產……短短五個月時間,在宣城市宣州區的寒亭鎮,一家專門從事浴缸生產的衛浴企業悄然興起。

初冬時節,細雨綿綿。走進安徽貝拉喬家居用品有限公司,隻見潔白的浴缸半成品整齊碼放,一旁的試水區在做最后的調試,16000多平米的偌大廠房裡,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安徽貝拉喬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是浙江客商投資的企業,作為一家主打浴缸的企業,從浙江杭州轉移到宣州寒亭,看似背道而馳,但在企業籌建部主任丁建昌看來,卻有著充足的理由。

“寒亭鎮在2019年被授予‘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稱號,僅這一塊招牌,對我們落戶就有很大的吸引力。”丁建昌說,不僅在政策上有所傾斜,關鍵是借著“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東風,企業在行業裡的知名度會進一步提升。

“目前二期已經開工建設,烘房正在進入最后的安裝,待140畝土地全部建成投產,不論是面積還是產能,都將是安吉工廠的兩倍,屆時將大大減輕我們的生產壓力。”丁建昌說。

不只是貝拉喬,在寒亭鎮工業集中區內,偉仁廚衛、德立潔具、德思智能潔具、歐帝斯衛浴等多家企業已先后入駐。小到花洒、浴盆,大到櫥櫃、淋浴房,企業之間產業關聯度越來越高,已經初步形成了上下游配套產業鏈。

偉仁廚衛是園區裡的“明星企業”,生產車間裡,工人們正抓緊趕制訂單產品,開料、封邊、鑽孔、打磨、質檢、組裝……各個環節井然有序。

作為一家高端衛浴企業,偉仁廚衛將生產基地從上海整體搬遷至寒亭,去年2月份試生產,當年的產值就達到了4000萬元。

“在上海一直是租賃廠房,限制了我們的發展,來到寒亭是企業戰略轉移的需要。”偉仁廚衛生產總監何族根告訴記者,目前,企業的浴室櫃訂制量排到了全國前三,產品的95%以上都是訂制品,寒亭工廠投產后,既擴大了產能,又能拓寬了市場,還延伸了產業鏈。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我們將扎根寒亭,打算把研發部和設計部也搬遷過來,進一步豐富園區產品的多樣性。”看到如今的發展,何族根對企業的未來信心滿滿。

“寒亭衛浴產業園並不算大,但園區‘小而精’‘聚而合’‘新而活’。”說起這個,寒亭鎮黨委書記周麗榮一臉自豪。自2017年定位為衛浴潔具產業園以來,目前該鎮已有16家衛浴及配套企業落戶,其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企業13家。

近年來,寒亭鎮把衛浴產業和鄉鎮發展結合起來,打造特色產業小鎮,在給鎮上帶來活力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做大做強衛浴產業,宣州區支持寒亭發展的力度可謂空前。搭建產學研平台、完善配套設施、協助企業招工……當地政府多措並舉支持企業發展,給企業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該鎮也先后獲得安徽省出口衛浴質量安全示范區、中國潔具制造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宣州衛浴)等榮譽稱號。

俯瞰宛陵林場。張俊攝

守“綠”釋放生態紅利

“有了這部手機,我們與‘林長’能夠實時溝通,巡山護林效率更高了!”秋冬交替,走在遍布樹木的林地裡,宛陵林場麻姑山分場護林員左可敏,一邊不時抬頭望向密林深處,一邊說道。

宛陵林場是安徽省最大的國有林場,總面積17.5萬畝,森林覆蓋率94.1%。2018年10月,該林場啟動智慧林場建設,11月,屬於五個分場之一的麻姑山林場開始投用。

在宣城,麻姑山與李白筆下“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遙相呼應。除了智慧林場的一期建設,后續目標是打造成宣州區的城郊型森林公園。

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在宛陵林場場廠陳三德看來,智慧林場建設是綠色發展的要求,也是今后林場發展的出路。

2017年,安徽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林長制,明確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度。同年7月,宣城市宣州區在全省縣級層面推行林長制。

隨后,宛陵林場不僅建立起林場、管護站、護林員的三級林長組織體系,還將整個林場劃分為5個分場和18個管護站。整個林場共設林長6名,實現了林長全覆蓋,確保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員專管。

陳三德除了是宛陵林場的場長之外,多出了個場級林長的頭銜。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智慧林場建設。

護林員左可敏展示智慧林場APP。張俊攝

啥是智慧林場?用陳三德的話來說,就是借助互聯網和信息化手段,通過搭建立體感知系統來管理林場,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林內有護林員。

“拿麻姑山分場來說,過去林場管理都是依靠人力和腳力,現在有了科技加持,3.75萬畝的林場,坐在場部后台通過指揮系統就能‘看得見’‘摸得著’。”陳三德補充道,不僅可以實現煙霧自動報警、主要林地路口人臉識別,還能對管轄林場24小時視頻監控全覆蓋。

“過去遇到樹倒了或者出現塌方等都是打電話報告,但有些損毀情況僅靠電話說不清楚。現在就方便多了。”左可敏介紹,一旦發現森林火情、森林病虫和盜砍濫發等事件,隻要在手持終端上打開APP,就可以拍照、攝像、語音上報,將情況第一時間傳到后台。

說話間,隻見左可敏順手點開手機頁面上的“智慧林場”APP,登錄進入,點擊巡查,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當天巡護軌跡,一目了然。

護林員組成的巡護隊伍,是落實林長制重要的基礎力量。不只是左可敏,同事柳金玉和他一樣,從麻姑山分場消防隊轉崗之后,也當起了護林員,他倆還是宛陵林場所有護林員中,年齡最長的兩位。

最初,對於智慧林場,已經跟林業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左可敏,是一知半解,他隻知道可能今后護林相對輕鬆一些,但兩年下來的變化,讓他真切感受到智慧林場帶來的紅利。

自從林長制實施后,他們對這份工作也倍加珍惜。“每天巡山,誰也別想在我眼皮底下砍樹。”左可敏指著手機上的智慧林場APP說。

“護林員就是林長了解林場情況的‘觸角’。”陳三德告訴記者,林長制試點擴大后,各級林長肩負起森林管護職責,隨著越來越多的護林員用上智能化設備巡山護林,各級林長能夠實時查看相關數據、監管轄區森林,及時處理緊急情況,真正將護林職責落到實處。

目前,宛陵林場正在謀劃智慧林場的二期建設,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監測等系統,可提供林地變化、立地指數、病虫害防治實時動態數據源。“不僅要讓林長‘看得見’‘摸得著’,還要讓林長‘管得了’,做到心中有數。”陳三德如是說。

(責編:吳西露、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