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雨山區:幸福煦暖濱江畔 民生雨露潤心田

2020年12月03日09:1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居住多年的老舊小區一改“臟亂差”面貌,變得整潔有序、設施完善,這是“幸福”﹔家門口參加就業培訓,持“証”上崗解決家庭生計,這是“幸福”﹔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上門看病方便省心,這也是“幸福”……漫步雨山,隨處可見“幸福”的不同詮釋。一張張笑臉,一聲聲感謝,得益於馬鞍山雨山區多年來對民生工程的強力推進,讓老百姓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和向往。

民生無小事,冷暖在人心。今年以來,馬鞍山雨山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見效,棚改搬遷、老舊小區改造、智慧化養老、人居環境改善……一大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難事得以解決。

高質量發展為民生“加碼”

70歲的孫有祖是2008年征遷安置的時候搬到映翠花園一村小區。生活了十來年,對他來說,映翠花園一村小區哪兒都好,就是時間一長基礎設施老化陳舊,路面坑窪不平,牆皮脫落嚴重,這些漸漸都成了問題。

當得知映翠花園一村小區被列入了2020年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有著住建方面經驗的孫有祖很快便來到映翠社區,詳細了解改造內容。“這小區樓體外立面的顏色是我們居民自己挑的,可以說,這個老舊小區改造是凝結了全體居民的意願,在這一點上,社區做了很多工作。”孫有祖說,老舊小區改造前,施工圖被拿到居民代表大會上討論,新施工圖充分吸收了居民的意見建議,今年6月施工隊進場施工后,居民們也是邊施工、邊監工,有意見就讓居民代表帶到會上提出。“看著理想中家園的樣子一點點成型,我們特別滿意。”

鮮艷嶄新的小區外牆、寬闊平整的柏油馬路、郁郁蔥蔥的花草、多樣化的休閑健身設施、整齊劃一的停車位……經過“翻新”的映翠花園一村小區讓人眼前一亮,電瓶車充電樁、共享晾衣架為居民提供了便利,監控、路燈、雨污分流讓小區居住質量升級。不僅是映翠花園一村小區,東方翡翠南苑、東方翡翠北苑、雨東一村、雨東二村、橋南小區、養殖場小區和雙崗小區22-26棟作為2020年雨山區改造的老舊小區項目,均對小區的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進行了改造。截至目前,所有小區已全部竣工交付,119棟4008戶居民受益。

老舊小區“翻新亮化”,危舊房屋“棚改征遷”。針對一些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雨山區選擇除險征遷,改善老百姓居住環境,適應城市規劃建設。11月21日,雨山五村9棟的居民蔡燁民簽了雨山五村危房除險搬遷項目的安置協議書后,眉頭終於舒展了。“原來的老房子確實有很大安全隱患,說實話我們自己住在裡面也有點提心吊膽,現在政府為我們除險搬遷,真是雪中送炭。”蔡燁民算了算,老房子33.04平方米,安置后將住進80.4平方米的房子裡,算上政府給的搬家獎勵費、過度安置費,他隻需再補幾萬元錢就能住進新房。“對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說確實很實惠!”

在棚改、除險征遷過程中,雨山區堅持“總體謀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統籌推進”的原則,按照項目輕重緩急,分批、分期組織實施棚改征收(搬遷)安置項目,創新採用智慧征收平台系統,確保棚改工作能按質按量順利推進。

“我們將D級危房、老百姓反映強烈的老舊小區、城市規劃建設需要作為征遷項目的小區重點考慮,將全區符合條件的4093戶納入到今年的棚改征遷項目之中,目前征遷已經進行到收尾階段。”雨山區征管中心主任舒曲玲介紹。截至目前,雨山區棚改征遷項目已完成97%,棚改(除險)征遷工作為雨山區加速城市發展、提升居民幸福感“添磚加瓦”。

高質量惠民為民生“兜底”

近年來,雨山區從民生實事入手,逐個攻克人民高品質生活路上的“攔路虎”,天藍了、水清了,生態環境得以修復,食物安全有了保障。“網紅”薛家窪的轉變就是這一系列民生舉措的最好注解。

從臟亂漁港到生態園,薛家窪是雨山區生態修復工作取得成效的縮影。“過去我們老百姓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來形容薛家窪的臟亂差再貼切不過,經過生態修復后,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採石街道九華村緊鄰薛家窪地區,談起變化,村民潘克勤感觸很深。過去的污水、臭水變成了現在清凌凌的水,過去坑坑窪窪的泥巴路變成了現在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再也聞不到空氣中難聞的氣味,飯后在河堤上散步也成了一種享受。

水環境生態補償、農村改廁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讓九華村煥然一新。錯落有致的樓房、干淨整潔的村道、清新宜人的環境使得九華村與濱江勝境連為一體,淨化、綠化、美化、硬化、亮化、改水改廁,“五清一改”不僅是九華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法寶”,同樣也是整個雨山區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利器”。

河塘清淤、房屋出新、雨污分流、疏通溝渠、修建“四好農村路”、停車場、健身區域,建設村民大舞台和架設LED太陽能路燈……諸多措施使得雨山區各個鄉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更加舒心便捷。近年來,雨山區以“城鄉一體、生態和諧”為理念,對全區生態環境進行整治、修復。慈湖河、採石河流域生態治理,礦區土地復墾整理,千萬畝森林增長,長江東岸雨山段環境綜合整治等生態工程相繼實施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光是生態環境,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雨山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尤其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在兜底保障民生、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創新開展工作,實現了全區民生工作高質量發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了全覆蓋……

民生實事,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老百姓的“獲得感”檢驗著民生改善的含金量。“民”歌嘹亮,奏響幸福民生的時代強音。

高質量服務為民生“加速”

在雨山區花園社區眾拓養老服務中心,歡聲笑語不斷從裡面傳出,原來是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和老人們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趣味動手制作活動。

這不是該中心第一次組織老年人參加活動,在門口的小黑板上,每周的“課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有文娛活動、影視欣賞,還有智能手機課堂等貼近老年人生活所需的課程,課上完了再在中心的“老年食堂”打份飯菜,生活有滋有味。下午得閑再約上老友來中心的休息區打打牌、下下棋,生活輕鬆且愜意。“我很享受這樣的活動,現在的養老服務中心充分考慮了老年人的實際需求,退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翡翠園小區居民丁方禮就住在附近,每天來這裡休閑已經成為了他的日常生活。

不光養老服務中心惠及千萬老年家庭,智慧養老雲平台同樣守護著老年人的健康安全。11月16日上午8:42,眾拓養老服務中心的雨山區智慧養老雲平台上,81歲朱長榕的警報信息出現在大屏幕上,同時,與平台相連的座機鈴聲響起,值班工作人員接起后,老人發起了求助。

“老人家說腰好疼,考慮她一個人在家,我們就通知了鵲橋社區,讓社區聯系網格員跟老人確認,然后我們兩個工作人員上門陪同老人去醫院拍了片子,過了幾天又陪老人家去拿片子,醫生一看說是腰骨折,我們趕緊聯系老人的親屬做進一步的跟進。”眾拓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有了智慧養老雲平台,他們就能開展多種針對老年人的便民服務。“像助學、助餐、助浴、助急等,我們平台有‘十助’,通過手機上下單就能實現。”

從應急需求到智能化服務,智慧養老雲平台承載了越來越多現代化養老服務,通過大數據管理和線上線下服務,為轄區老人提供緊急救助、定位服務、養老助餐、健康管理、文體娛樂活動等多樣化養老服務,既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感。

近年來,雨山區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養老智慧化建設”納入民生工程,逐步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現代養老服務體系,類似於眾拓養老服務中心這樣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逐步增多。截至目前,累計為9832名80歲以上高齡老人發放津貼485.7萬元﹔為10490位低收入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補貼86萬元。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雨山區將對標“杭嘉湖”,不斷推動民生工程提質增效,為全力建設“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升級版貢獻力量。(梅雪)

(責編:郭宇、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