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縣王橋糧庫:國有大糧倉 糧安壓艙石

2020年12月02日11:13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靈璧縣王橋糧庫。張俊 攝

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是楚漢戰爭的垓下古戰場,靈璧以奇石、虞姬、鐘馗畫三元文化催生靈璧的繁榮與美麗。靈璧縣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超級產糧大縣和農產品加工大縣,同樣名聲斐然。人民網安徽頻道走進該縣一家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真實感到“國有大糧倉,糧安壓艙石”的魅力。

從縣城沿著201省道向南行駛15公裡的黃灣鎮,這裡地廣人稀,糧產豐富,全國倉儲管理先進單位——靈璧縣王橋省級糧食儲備庫就座落在美麗富饒的黃灣鎮。

王橋糧庫所轄王橋、砂壩、晏路、紅星4個分庫,佔地200余畝,總倉容8.8萬噸,現有存糧8萬噸,各類收儲機械200余台/套,固定資產8000多萬元,是靈璧縣糧食系統規范化管理先進企業。糧庫具有承儲中央儲備糧和省級儲備糧資質。

在這裡,智能化存儲讓糧食更放心,更綠色,更健康,社會化資本的引入更為更多糧食找到安全的家。

靈璧縣王橋糧庫。張俊 攝

讓糧食成為“放心糧”“綠色糧”“健康糧”

在砂壩糧庫的高大平倉,年屆六旬的糧倉保管員賀曉永穩步攀上倉庫樓梯,輕啟倉門,拉開細密的防虫帘,彎腰邁入糧倉內。

步入倉內,扑面而來的,是麥粒的清香,入眼處,是一片金黃,讓人心生歡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粒粒飽滿的糧食,歷經陽光雨露,四季更替后,靜靜地躺在糧倉內,依舊色香未改,新鮮如初。

王橋糧庫工作人員正在糧庫內檢查糧情。張俊 攝

每周一次的安全檢查是老糧食人賀曉永最日常的工作,也是最神聖的工作。“倉庫內糧食溫度要保持在穩定狀態,冬天平均10攝氏度,夏天不超過25攝氏度。”賀曉永告訴記者,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使糧食保持新鮮的關鍵要素。

糧為國本,本固民安。在像老賀這樣的“老糧食人”心中,每一粒麥子都是一個生命體,它們是生命之源,是保証老百姓不餓肚子的根本﹔他們以“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為己任﹔他們的辛勤付出是對“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的最好詮釋。

王橋糧庫相關負責人李景潭介紹,近年來,王橋糧倉加大科學保糧投入,實現電子測溫、環流熏蒸、低溫保糧、機械通風、遠程監控等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努力實現多儲糧、儲好糧。

通過科學化、智能化儲糧,對庫存糧食做到“低溫、低氧、低耗”綠色管理,實現“減損、降耗、保鮮”。李景潭告訴記者,智能化儲糧讓人力成本,能耗成本大幅降低,同時糧食合格率穩步提升,讓中央儲備糧真正成為“放心糧”“綠色糧”“健康糧”。

王橋糧庫工作人員正在查對賬目。張俊 攝

引入社會資本 存儲更多好糧

糧食收的多了,如何保管好,對糧食儲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事糧食工作38年的靈璧縣糧食行業協會會長孫遜對糧食有著特殊的感情,說起儲糧難,他向記者分析了原因,“咱們國家的糧食連續十多年豐收,產量大為增加,以往老百姓喜歡把糧食放在家中,唯恐餓肚子,現在的中國老百姓早就從吃得飽,走向吃得好,朝著吃得健康時代邁進,再者,因供應充裕,中間糧商也是盡量減少降低庫存,加快周轉﹔有建倉收儲願望的投資者分析:種糧大戶相對規模偏小﹔單獨建倉庫的成本太高,制約因素難以解決,綜合權衡認為,國有糧食系統從糧食購銷、儲存到出庫各環節有著土地、保管技術和收儲設備等優勢都會節約投資者很大的收儲成本。”

王橋糧庫工作人員正在糧庫內檢查糧情。張俊 攝

2016年,安徽省政府下發通知,鼓勵國有糧食企業通過出讓股份、增資擴股、合資合作等方式引入資本,推進國有糧食收儲、加工企業與央企、民企相互融合,打造產業聯盟。王橋糧庫分別於2016年在砂壩分站、2017年在晏路分站試點,共引進社會資金約2500萬元,合作建設高大平房倉5.5萬噸,使兩個分站倉容量由原來5000噸增加了10倍之多,當年便增加托市收購量5萬噸。這既解決了農民賣糧難問題,又為種糧農民增加收入約500萬元,也為企業增加收購和保管補貼收入500余萬元,使合作企業雙方各獲純利200多萬元。達到合作雙方獲利、農民增加收入和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三贏局面。

王橋糧庫引入社會資本進入國有糧食企業的經驗做法,在靈璧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王橋模式在靈璧縣推廣應用,目前,靈璧縣已有多家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相繼開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合作經營業務,為推動靈璧縣多元糧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楊賽君)

(責編:吳西露、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