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醫生”王巧民:身心同治,用心對待每一位患者

2020年11月28日10:31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從解決一個個患者的消化問題到關注一群人的消化身心健康﹔從援駐鬆潘的醫療隊長到千余人IBD病友會的大家長,你從未停下奔走的腳步,隻為患者的利益和健康。有擔當、有溫度,將心比心,這是你的座右銘,更是你用行動為醫者代言。致敬!人文情懷獎獲得者——王巧民

王巧民,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學術主任,碩士生導師。安徽省醫師協會消化病醫師分會主任委員。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安徽省“江淮名醫”,全國第二屆“白求恩式好醫生”榮獲者。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5項。

勇攀高峰,做消化王國裡的領舞者

提起王巧民,很多患者和同事毫不吝嗇對她的溢美之詞:“白衣天使”“技術好”“溫柔善良”“認真負責”……她從事消化專科30余年,完成胃鏡、腸鏡萬例以上,其中大量為危重、疑難、復雜病變患者,挽救了一個個生命,拯救了一個個家庭。

2007年12月,王巧民憑借嫻熟精湛的胃鏡技術為一名兩歲的小女孩成功取出誤吞入胃內的5厘米長的金屬指甲鉗,避免了開腹手術。

2006年6月,她和治療組同仁為一名輾轉各地,被誤診為“腹膜轉移性腫瘤”“胃癌”的患者確診為嗜酸性粒細胞胃腸炎。這是一種當時較為罕見的疾病,確診后,患者服用了20天強的鬆即痊愈,讓一個長時間被疾病陰霾籠罩的家庭重新迎來久違的燦爛陽光。

30年來,王巧民緊跟消化專業發展趨勢,在國內較早、省內率先開展並積極推廣大腸鏡單人操作技術,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國內較早、省內率先開展胃腸功能和動力疾病研究與診治,獲得安徽省醫學科學技術二等獎﹔在安徽省率先積極倡導開展一系列消化心身疾病診治實踐與研究,許多項目開展均為全省第一,實效與成果顯著。

心身同治,讓醫學人文融於臨床實踐

王巧民在炎症性腸病(IBD)、消化心身疾病等診治方面積極倡導踐行醫學人文和心身同治的理念。炎症性腸病是一種極其疑難、復雜、診治困難需要終生治療的疾病,又稱“綠色癌症”。曾有一位患者小陳,被疾病折磨數年,輾轉多家醫院仍未能確診和有效治療,消極沮喪。經過王巧民診療團隊全面系列檢查、會診討論,確診為克羅恩病。小陳又陷入深深的精神痛苦,失望甚至絕望。王巧民反復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精心為小陳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讓小陳重拾治療信心。目前,小陳病情穩定,回歸正常生活與工作,她也成為IBD團隊的一名志願者,幫助更多患者。

王巧民長期組織開展IBD患者教育管理隨訪科普活動,近幾年組織有影響力和實效的公益患教活動10余次,獲益患者達1000余人次以上。組織建立800余人的醫患志願者微信服務平台:IBD之家、青少年IBD群等,網上答疑累計5000余條以上。王巧民還是全國愛在延長炎症性腸病基金會(CCCF)公益IBD醫師,多次參加各種形式的公益慈善捐助活動。

在王巧民的大力倡導和積極努力下,2017年,IBD被納入安徽省新農合重大疾病單病種付費項目,患者可報銷70%的治療費用。這樣的醫保政策,目前在全國僅有安徽實施,大大減輕了患者的負擔。2018年,王巧民作為合肥醫保門診特病鑒定專家,積極建言獻策,讓炎症性腸病納入安徽省合肥市門診特病范圍並享受最大報銷比例。

仁愛之心,無疆大愛洒向更多地區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安徽全力對口支援四川鬆潘縣重建。那時,王巧民雖已到知天命之年,但仍主動報名參加了安徽省衛生廳(現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第二批醫療隊,擔任隊長並兼任鬆潘縣醫院副院長。她是安徽支援鬆潘醫療隊伍中最年長、職稱和資歷最高的醫務援建者,也是當時四川鬆潘縣醫療衛生系統年齡最大的人。

王巧民克服家庭、高原寒冷缺氧、當地醫療條件極其簡陋等困難,帶領全體隊員開展了大量醫療、護理、人才培訓、管理等方面工作。

王巧民在鬆潘縣救治當地患者 圖片由本人提供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向王巧民贈送汶川5.12重建紀念章 圖片由本人提供

她在3個月救治了大量危急重症和復雜疑難藏、羌、回、漢族患者,創造了許多鬆潘縣醫院乃至阿壩州醫療系統的“第一次”:第一次開展胃幽門螺旋杆菌檢測﹔第一次採用大劑量生長抑素治療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大出血﹔第一次主持編寫覆蓋9個臨床專業的診療規范和醫院管理叢書,成為四川阿壩州首部醫院管理叢書,受到醫院、省衛生廳和省援建辦臨時黨委的通報表彰,獲得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阿壩州政府“對口支援優秀工作者”稱號。(中國科大附一院消化內科、黨委宣傳與統戰部 /文 黃歆/圖)

(責編:馬玲玲、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