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肥西之美

“創新肥西”牽手“奉獻阜南” 文旅扶貧結出累累碩果

2020年11月19日10:03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40多年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山南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率先在小井庄推行包產到戶,成為新中國農村改革的生動縮影,“奮發創新”成為新時代肥西文化內涵的核心。

在距離肥西數百公裡的阜陽市阜南縣,“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閘氣勢恢宏。自1953年建閘以來,王家壩共開閘蓄洪16次,蓄洪區內近16萬人口1.18萬畝耕地反復化為一片汪洋。正是王家壩人的無私犧牲和奉獻,換來了整個淮河流域的安瀾。 “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是阜南人精神中最閃亮的存在。

當“創新肥西”牽手“奉獻阜南”,兩種精神文化相互碰撞,水乳交融,結出了文旅扶貧的累累碩果。

肥西阜南書畫攝影展。張俊攝

文旅融合 “志智”雙扶

11月12日,在肥西縣文化館,一場特別的書畫攝影展舉行,100幅反映肥西和阜南縣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巨大成果的書畫攝影作品排放整齊,許多觀眾在展畫前仔細欣賞,久久駐足。

“本次肥西、阜南脫貧攻堅結對幫扶書畫攝影交流展共展出書畫作品100幅,其中阜南作品20幅、肥西80幅、攝影作品50幅,其中阜南作品10幅、肥西40幅,作品緊扣脫貧攻堅主題,描繪了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肥西縣文旅局局長李家文介紹道。

在脫貧攻堅戰中,文化既能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又是轉變思路的突破口、促進發展的“加油站”。肥西縣牽手阜南縣結對幫扶,多年來,兩個縣加強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治貧治愚”“扶志扶智”,文旅融合扶貧真正成了脫貧攻堅的“催化劑”與“加速器”。

在阜南縣地城鎮楓柏崗,有一處別樣景致。每逢荷花盛開的季節,置身萬畝荷園棧道,放眼望去,美不勝收。殊不知,幾年前,這裡確是出了名的“老災窩”,無雨時是旱災、下雨時變澇災,老百姓苦不堪言。

如今,“老災窩”變身萬畝荷塘,風景秀麗醉人心。2018年,肥西縣幫扶阜南縣地城鎮現代產業園扶貧項目成功申報為“3A”級景區,利用楓柏崗荷花生態農業基地,創建了阜南縣第一家3A級景區,為發展鄉村旅游打下了基礎。最重要的是,每年可以帶動景區103戶貧困戶、321人實現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輻射帶動周邊3個貧困村和4個非貧困村53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荷塘美景。肥西縣文旅局供圖

以荷為“媒”兩地聯動

有了產業基礎,文化旅游紛至沓來。

肥西縣利用自己優勢旅游資源,與阜南縣兩地攜手,跨城聯辦,拓展鄉村旅游線路。近年來,肥西縣打造肥西荷香風景廊道,通過舉辦荷花文化節形成品牌聯動效應,整合現有的資源,把肥西縣三大荷花基地和周邊景點進行串聯,使之成為肥西文旅的一張新名片。

而楓柏崗荷花生態農業基地更成為肥西荷花文化節的延伸旅游打卡點。旅游景區推介、特色產品展銷聯動為推進兩地旅游項目建設、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壯大鄉村旅游產業等方面提供了深入交流的新思路。

目前,兩地已經聯合舉辦兩屆荷花節,促進阜南三產融合發展和貧困戶增收,著力打造了阜南旅游名片。

近年來,肥西、阜南兩地以荷為“媒”、以蓮為“線”,推動兩地扶貧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肥西先后介紹老鄉雞、王仁和等優質企業去阜南考察投資,邀請阜南縣企業參與苗交會等推介活動,幫助阜南縣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園區建設、推動產業轉型。目前,肥西縣累計支持建設產業園區或幫助建設特色產業基地15個,幫助培育產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3個,帶動貧困3236戶9469人,人均增收約2000余元。

在肥西優勢文旅資源的融合下,以“荷”為媒,阜南旅游開始步入公眾視野。“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推進兩地文化旅游事業交流,做好荷花文化節的兩地聯動,尤其是針對阜南縣特殊的地勢條件,兩地合作開發庄台旅游項目等,打造具有阜南特色的旅游景點。”李家文介紹道。

脫貧路上,肥西助陣。一個生態美麗的阜南正在闊步前行。(楊賽君 江婷婷)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