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屋我的夢

2020年11月09日15:45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時候爸爸給我講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故事,與魯迅先生筆下的那座妙趣橫生的書屋相比,我夢中的書屋就顯得遜色了不少,但卻是我最愛的地方,也是我夢開始的地方。

我叫童孜歆,生於岳西縣主簿鎮,現就讀於岳西縣實驗小學407班。從小在父母的引導下,我便對讀書有著濃厚的興趣。“望子成龍”心切的爸媽,在家為我弄了一個書房。一方牆的書櫃,一張寬大的書桌,一盞卡通兔的台燈,一把折疊的椅子,一幅“集賢為道”的書法牌匾,一扇寬敞的窗戶。“置身其間,既可以博覽群書,又可以欣賞遠景,豈不快哉?”爸爸總是這麼自豪的介紹和啰嗦不停地教導我: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但在我的夢中有一個書屋,是簡朴的書屋。導航上沒有定位,那裡有明淨純潔的天空,清風在放牧白雲,陽光融合的溫暖著每一朵吐蕾的野花。書屋充滿詩意,樹皮作為牆壁,那古老的樣式喚醒迷茫的心靈,溪水在牆根潺潺的流動……

直到今年暑假,爸爸帶我來到主簿鎮的河畔書社,我終於見到了夢中的書屋。河畔書社依山傍水而建,古色古香,簡朴幽靜。走進書屋,一個“雅”字映入眼帘,原木色的宣紙,毛筆書寫,使這間書屋彌漫著幾分墨香,別有一番肅靜。河畔書社雖隻有區區十幾個平方,卻藏書豐富,農業科普、政治經濟、法律法規、文化藝術、植物栽培、醫療保健、世界名著,還有我喜歡的少兒讀物、卡通讀本、漫畫書、作文書等。雖不是包羅萬象,卻也是五花八門。這些圖書,針對了農村的實際,適應了農民的需求。這小小的農家書屋,是村民們補充知識的溫馨港灣,是村民們收獲精神食糧的希望田野。

“這個是主簿鎮大歇村的民生工程所建的農家書屋,也是大山裡脫貧攻堅的制勝法寶……”爸爸這些“高大上”的說道,我聽不懂、也不願聽。不過,眼前的情景卻讓我十分驚訝。“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橫幅下面,一排排書櫃裡的書籍琳琅滿目,一盆盆花草點綴其間,書香和花香立刻鑽到了鼻子裡,同時又好像正在向我招手微笑。一張長方形的條桌邊,坐著八個小朋友,在一位大人的帶領下,誦讀詩文,是那麼津津有味和全神貫注。

“爸爸,您跟我說說是怎麼回事啊?這是他們在上課嗎?是不是跟我們上的興趣班一樣啊?”在爸爸的詳細解說下,我終於弄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這些小朋友們的父母,為了孩子有個好條件多讀書,日常都在城市裡打工賺錢,而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在家裡照看他們,村裡為了讓他們學到更多知識,不讓父母們在外地擔心,於是讓書屋的管理員在每個雙休日裡組織他們到書屋裡來閱讀課外書、輔導家庭作業,讓他們在書的海洋裡汲取營養,用知識改變命運,教育他們通過自己的成長進步來報答父母、感恩老師……

自從有了農家書屋,大家的思想悄然發生了改變。村子裡游手好閑、喝酒賭博的少了﹔讀書看報、發展養殖搞創業的多了﹔孩子們也有了學習的新場所。讀書可以說是調節村民日常生活的潤滑劑,它讓閑散的村民們找到了行動的方向﹔讀書是村民們發家致富的助推劑,它讓村民們獲取了創業經營的經驗。

站在“夢中”的書屋前,我的夢想就是,希望農家書屋可以使更多人受益。不刻意裝飾它,仍然耀眼奪目﹔不故意接近它,仍指引我前行﹔不有意豐富它,仍使我們充實。在農村,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像磁鐵般吸引他們前行的書屋,承載著他們的夢想,遨游在書海裡,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為夢拼搏,為夢付出。有夢的我們,攜手共筑農家書屋,讓這份文化傳承下去,讓農家書屋民生工程滋潤更多的人。(童孜歆 供稿 殷江林 整理)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