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 斯雄《八公山記》

2020年11月01日14:41  來源:人民網安徽
 

《文匯報》(2020年10月31日B7版)

八公山記

斯雄

八公雕像

中國人愛吃豆腐,由來已久。

豆腐算是中國人在食品深加工上較早的創造。但到底是何時何人所發明,說法不一,傳得最多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源地就在安徽淮南市的八公山。歷史以來,“八公山豆腐”一直是淮南傳統美食的著名品牌。自1990年起,每年9月15日劉安生日這一天,淮南都舉辦“中國豆腐文化節”。

八公山,原稱北山,因其所屬諸山位於今壽縣城北而得名。地處淮北平原與大別山區的過渡地帶,200余平方公裡,其主峰位於淮南市謝家集區唐山、山王兩鄉境內。屬大別山余脈,山勢綿延,一脈疊嶂40峰。

“八公山”之名,與淮南王劉安有關。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劉長之子,折節下士,篤好神仙黃白之術,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為俊異。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劉安與八公在山中著書立說,研究天象,編制歷法,冶丹煉沙。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出自劉安煉丹的傳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肥水》載:“忽有八公,皆須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駐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煉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薶金於地,白日升天。余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

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裡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當地的傳說是這麼講的:一天,劉安在煉丹爐旁喝豆漿,不小心把豆漿洒到煉丹用的一塊石膏上。不多時,石膏不見了,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嘗后覺得很是美味,劉安連呼“離奇、離奇”。八公山豆腐初名就叫“黎祁”,蓋“離奇”的諧音也。

民間傳說還有多個版本,難免有牽強附會的嫌疑。但明朝羅頎在《物原》中提到劉安做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淮南王劉安墓

山以人而聞名,也是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共生。在八公山,還有一位比劉安更早、同樣有很多故事流傳至今的人——楚國春申君(前314-前238),“戰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本名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為其食邑。此地因陂田富饒,舟楫便利,逐漸成為楚國貴族卿吏、將佐軍士、工商庶民聚居之地,楚懷王時,已是商貿往來要津。在春申君的經營之下,建筑、熔鑄、農業等都得到較好發展。據說,壽春的名字,本意是“為春申君壽”。

把看似不可能的事,辦成了,才算是真本事。

春申君確實有真本事。奉事楚頃襄王時,他辦成了幾件讓人刮目相看的事。當時,秦昭王根本不把頃襄王看在眼裡,已命令白起同韓國、魏國一起進攻楚國,一旦發兵,楚國有滅亡的危險。危機時刻,頃襄王派黃歇出使秦國,不僅成功說服秦昭王罷兵,還“發使賂楚,約為與國”。接受盟約返國后,楚王又派黃歇與太子完到秦國作人質,被扣留數年之久。其間,頃襄王病重,太子卻不能回楚。春申君施展才能,不僅設計讓太子完成功返回楚國,居然再次說服秦王,把他遣送回楚,有驚無險地脫身。

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司馬遷在《史記》中都有繪聲繪色的描寫。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即以黃歇為相。春申君既相楚,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助楚國重振雄風,又強大起來。春申君擔任楚國相達20多年,但楚國面臨一個問題:考烈王沒有兒子,沒有繼承人。春申君很是擔憂,於是他廣泛尋找婦人進獻給楚王,希望能夠為楚國生個兒子,然楚王始終沒有生子。趙國有個叫李園的聽說此事,便帶著妹妹來到楚國成為春申君的門客,把妹妹獻給春申君。不久,李園之妹懷了身孕,李園就給妹妹出主意,教她勸說春申君把自己進獻給楚王。春申君覺得有理,居然依計而行。不久,李園的妹妹生下兒子,成為太子,李園的妹妹被封為王后。李園的地位也急速攀升,開始掌握楚國權力。

隨著權力和地位的攀升,李園准備除掉春申君。幾年以后,考烈王病重。春申君的一個門客朱英勸說春申君殺掉李園,春申君卻沒有聽從。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搶先進入王宮,在棘門埋伏下刺客。春申君前去王宮奔喪,在棘門遭李園刺客伏擊,當即被斬頭。同時,李園派官兵將春申君家人滿門抄斬。同年,熊悍繼位,是為楚幽王,李園取代黃歇,被任命為楚國令尹。

哀其不幸,怒其失心。即使再有智慧,位高權重時,照樣容易迷失心智。春風得意之時,如能保持一份清醒,至為難得,古今同理。

當然,有關這些故事,都賴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敘述。一直以來,也有不同聲音,可嘆苦無可靠憑據。

功與過、好與壞,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后,有時候會變得模糊起來,有些甚至可以分離切割。春申君與劉安,一個屬戰國,一個在西漢,都是叱咤一時的風雲人物,都在八公山留下深深印記。然殊途同歸,結局慘烈,為天下笑。但后世之所以還能記住他們,大體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做了些有益於社會、澤被后世的事,很自然地贏得口碑、得到尊崇,不會泯滅。豆腐早已成為人們日常喜愛的美食,劉安編撰的《淮南子》,當代仍在研究解讀,整理編定的二十四節氣,沿用至今。春申君無論是在“淮北12縣食邑”,還是后來在江東的封地,比如蘇南、上海一帶,都留下不少功業,以至於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歡慶晚會上,高唱的第一首歌竟是《告慰春申君》。至於李園,也就立為反面人物了。

春申君陵園

2018年冬,在池州見到一位曾任職淮南的領導,她給我講了一段趣聞:前些年,淮南市修一條馬路,通到春申君陵園,不知道是有意還是巧合,這條馬路被命名為“李園路”。據說當時有人提出,怎麼能以一個傳說中“壞人”的名字命名一條馬路呢?一種解釋是:正因為是個“壞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之后,前往八公山拜謁春申君的人們,從此就這樣一直把李園踩在腳下了。

戰國時期的愛恨情仇,居然在2000多年后以如此戲謔的方式了斷。這多少讓人有點堵得慌,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最后又不得不釋然了。

歷史的煙雲,總是承載著風雨,要廓清其本來面目,談何容易。人有時候就得認命,還得信邪,並不都能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世事雖無常,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過是遲早之事。這一規律和命定,終歸難以打破。

(圖片由淮南市委宣傳部提供)

來源:文匯報

(責編:關飛、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