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夜跑,才能遠離運動性猝死

2020年10月29日08:12  來源:北京日報
 

  近日,武漢一名14歲寄宿學生在操場上夜跑時猝死,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運動性猝死的關注。歷史上第一位大家熟知的運動性猝死者是雅典戰士菲迪皮茨,他為了傳遞勝利的喜訊一口氣從馬拉鬆海邊跑回雅典,隨后力竭而死,這也是馬拉鬆運動的由來。據統計,美國目前每年大約有100例運動性猝死,發生率為萬分之0.04。我國對於運動性猝死雖無統計,但每年在各種媒體上都會見到對運動性猝死事例的報道,令人扼腕。那麼到底有哪些原因會誘發運動性猝死呢?

  心臟問題是最主要原因

  人們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后24小時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意外死亡,都是運動性猝死。因心臟出現問題引起的猝死,稱之為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運動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一些知名的運動員,如美國排球運動員弗樂·海曼、中國排球運動員朱剛、俄羅斯花樣滑冰運動員謝爾蓋·格林科夫,均死於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分很多種。35歲以上的人群發生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原因是冠心病,佔比可達到70%以上。如謝爾蓋·格林科夫就是死於冠心病引發的心肌梗死。35歲以下人群最常見的原因是心肌疾病,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約佔三分之一,比如喀麥隆足球運動員維維安福就是死於此病。

  除了冠心病和心肌疾病,約五分之一的患者是因為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發育畸形而發生心源性猝死,遺傳性的可引起惡性心律失常的疾病也會誘發心源性猝死。另外,心臟部位遭受劇烈撞擊,如冰球、棒球的擊打,空手道的劇烈打擊,運動員之間的劇烈身體撞擊等也可誘發心臟的節律紊亂,導致猝死。

  患者大多有家族病史

  容易引發年輕人心源性猝死的肥厚型心肌病,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呢?這要從我們心臟的結構說起。我們的心臟就好比一套兩室兩廳的居室,兩廳是左心房和右心房,兩間臥室是左心室和右心室。左心室血液流向主動脈的通道,我們稱之為左室流出道,就像出門的樓道。如果發生肥厚型心肌病,樓道的牆壁會異常增厚導致樓道變得狹窄。在運動時,這種狹窄會變得更為明顯,甚至出現堵塞,血液流不出來,最終誘發運動性猝死,這在醫學上稱之為左室流出道梗阻。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種遺傳性的心臟病,多有家族史,普通人群中發病率約為1/500。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可能出現運動過程中的氣短、胸痛或者暈厥,還可能感到心跳加快、顫動或沉重。肥厚型心肌病發病初期並沒有顯著的症狀,因而一般的患者也很難發現自己患上了這種疾病。一部分患者會因為心電圖檢查的異常或者醫生查體發現心臟雜音后,通過超聲心動圖或者心臟核磁檢查確診。因而對於准備開始參加運動訓練或者比賽的人群,尤其是家族中有猝死病史的人群,應該進行嚴格的體格檢查和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必要的檢查,這是識別肥厚型心肌病的有效手段。

  最佳的鍛煉時間是傍晚

  一天中最佳的鍛煉時間是在太陽剛落山的傍晚時分,簡單進食后再進行運動,效果最佳。但由於上班族工作繁忙,很多人將鍛煉放在夜幕降臨以后。目前年輕人中比較流行夜跑,但夜跑其實存在很多問題。

  由於晚上的時間相對短暫,夜跑比較容易影響晚餐和睡眠。如果晚餐后一小時內開始跑步,會讓餐后本應更多地分布在消化道的血液流向肌肉,導致消化不良。如果跑得太晚,人體的中樞神經會因運動處於興奮狀態,不利於睡眠。經過日間忙碌的工作,人體機能下降,再去夜跑也不利於體能恢復。另外,夜間視線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受阻,增加受傷風險。

  如果一定要選擇夜跑,時間不宜太晚。跑步前1小時簡單補充碳水化合物,遵循科學訓練的原則,運動強度以中等強度為好,時間控制在30分鐘到60分鐘,注意跑前的熱身和跑后的拉伸。夜跑著裝應鮮艷一些,注意自身的安全,最好結伴進行運動鍛煉,不要在偏僻的地方夜跑。

  事實上,夜跑時意外死亡的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2016年9月,北京朝陽公園內一中年男子夜跑時摔倒,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對於健身愛好者,無論進行何種運動鍛煉,都建議進行運動前篩查,識別出運動性猝死的高危風險。排除器質性心臟病后,還建議進行心肺運動能力的檢測,以評價目前的心肺功能是否能適應劇烈的體力活動。同時還應密切觀察運動時的各種體征,如果運動中發生胸痛、呼吸困難、心慌、頭暈和極度疲勞等不適症狀,應停止運動。運動是良醫,但隻有科學的運動鍛煉,才能減少運動性猝死的發生,更多地從運動中獲益。

  (作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醫師)

(責編:馬玲玲、常國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