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頭鄉寧河村位於岳西縣西南邊陲,曾經是全縣最偏遠、最貧困、最薄弱的村之一。自岳西縣委副書記、縣長江春生到村任脫貧攻堅專職書記以來,該村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瓜蔞、蠶桑、流水養魚等種養植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吳均詠是寧河村的扶貧專干。在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之后,他一直思考著如何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經濟收入?如何帶領鄉親盡快脫貧致富?最后,他因地制宜先后自建大小魚塘6個約3畝。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他成為當地清水魚養殖能手,帶動10多戶貧困戶參與養魚,增加家庭收入。
“去年我已經捕撈了一口塘,賣了1萬多塊錢,價格是市場價格的雙倍。今年,我打算再捕撈一口塘,估計還能夠賣到1萬多元錢,清水養魚的效益非常好。”吳均詠介紹說。
秋高氣爽、瓜熟蒂落。寧河村滿山紅家庭農場瓜蔞基地裡,一個個金黃色、淡綠色的瓜蔞挂在枝頭,有的像燈籠、有的像元寶,成片的果子把大山點綴得生氣盎然。
“今年瓜蔞長得很好,大概還有20來天就要採摘了,保守估計每畝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今年大概用了500多個工,發放人工工資7萬多元,基本上全部是貧困戶。”滿山紅家庭農場負責人吳立新說。
瓜蔞是一種多年生攀緣型葫蘆科草本植物,寧河村生態環境優越,適合瓜蔞種植。今年,該村以低效土地入股滿山紅家庭農場的模式,不僅能夠帶動貧困戶增加務工收入,還能夠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今年,我村結合低效土地利用政策,和滿山紅家庭農場合作,發展瓜蔞30畝,帶動貧困戶9戶戶均增收1200元,為集體經濟增收1.2萬元。照這樣下去,我們有信心明年再發展30畝,再次擴大種植規模。”寧河村黨支部書記吳小才滿懷信心地介紹說。
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回鄉創業的青年人。寧河村“兩委”堅持黨建引領,大力推行能人回鄉工程,依托能人回鄉就業創業,收集利用發展資源,帶動廣大群眾干事創業,促進貧困群眾收入大幅增加。該村80后青年吳錫,曾經和當地的許多青年人一樣出打工,從事手飾加工行業,收入非常可觀。今年,吳錫積極響應村“兩委”的號召,回到家鄉創業,把目標瞄准了規模化生豬養殖。
“選擇回鄉創業,隻想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目前,我們養殖場首批已經飼養了200頭,目前還正在擴建,最終目標能養殖1000頭以上。”寧河村回鄉創業青年吳錫介紹說。
近年來,寧河村的產業從弱到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新建桑枝木耳大棚、茶廠、養豚場、養蠶大棚,大力發展瓜蔞、桑葉、生豬養殖等特色種養殖業﹔完成通村路擴面延伸、通村路升級改造、通組路、水庫路、邊溝及排水等41公裡,修建河道改造、堰渠3.8公裡,新建了黨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公廁、移動信號塔等基礎設施。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懷下,全村干群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人喝上了干淨水、家家住上了小樓房、戶戶通了水泥路,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截至2019年底,全村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穩定脫貧。下一步,我村繼續加強黨建引領,多措並舉,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寧河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靖偉介紹說。
誰曾想到,6年前的寧河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是一個典型的空殼村。如今,通過新建光伏發電站和茶廠、入股分紅以及發展桑枝木耳、瓜蔞、蠶桑等方式,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從0元到26.9萬元的華麗轉身。(吳傳攀 陳慶鵬)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