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可能是“吃”出來的!常做7件事的人請自覺反思

2020年10月19日09:54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原標題:睡不好可能是“吃”出來的!常做7件事的人請自覺反思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吃得香、睡得著。事實上,這也是健康的奧秘之一。

  近日,瑞士伯爾尼大學科學家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吃與睡之間的密切關系:快速眼動睡眠狀態會直接影響白天的飲食規律及進食量,且這種影響可持續4天。

  門診中,睡眠和營養專家也發現,吃不好的患者往往也睡不好,反之亦然。“吃和睡是一對密友,想要身體好,必須做到吃睡平衡”。

  受訪專家

  北京老年醫院醫務處營養辦公室副主任營養醫師 姬長珍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醫學博士 任 蓉

  睡不好,飲食難均衡

  任蓉說,睡得好主要是指睡眠充足和睡眠質量好,否則不僅會增加焦慮、抑郁、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臟病以及肥胖等疾病風險,還會影響我們的飲食偏好。

  試驗條件下,一個人連續4天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下降,即可影響到飲食,具體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改變。

  偏好不健康食物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大腦進行磁共振掃描成像后發現,睡眠不足會嚴重損害大腦額葉的活動,使人偏好選擇不健康的食物,如高熱量、高脂肪食物,以致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攝入降低,整體飲食質量下降。

  2018年,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針對3000多名成年人的調查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加大夜間時段對“垃圾食品”的渴望。

  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則顯示,與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人夜間會多攝入幾百千卡的熱量,水果和蔬菜攝入減少一半。

  進食量增加

  睡不好對進食量的影響可能源於多種原因:

  清醒時間增多,進食機會增加。

  睡不好導致心理壓力增大,而進食有助緩解壓力。

  睡眠不足會刺激大腦的獎勵系統,使食物帶來的滿足感增強。

  飢餓感增加,導致吃太多。

  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與代謝率降低、飢餓感增加以及熱量攝入增加有關。

  飲食節律改變

  睡眠差可造成人體激素分泌的改變或紊亂,包括食欲肽的分泌增加和飢餓感的增強,導致飲食習慣發生改變,尤其傾向在非正常時間進食。

  研究發現,晚睡晚起的人更易養成多次進食的習慣,部分人的夜間攝入熱量甚至高達全部攝入量的20%。

  酒精依賴

  多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者相對更偏好飲酒,產生酒精依賴的風險更高。

  吃不好,晚上睡不香

  睡眠與飲食的關系從來不是單向的,不健康飲食習慣同樣能夠“反噬”睡眠。

  特定的食物可能影響睡眠節律,如:

  咖啡因、能量飲料會降低睡眠質量。

  牛奶有助眠作用。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研究則發現,大量攝入飽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會增加白天過度嗜睡的風險。

  飲食量也會影響睡眠周期,如睡前吃過飽不利於正常入睡。

  姬長珍表示,吃不好造成的常見問題包括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低、早醒和失眠、多夢等。

  躲開7個不良飲食習慣

  生活中,尤其應當避免7種不良飲食習慣。

  太飽

  健康養生提倡每餐七八分飽,若吃得太多,身體所需的消化時間就會增加,由於晚餐到睡覺的時長較為固定,晚上吃太飽會令腸胃負擔過重,導致入睡困難。

  太油或太素

  飲食長期以肥甘厚膩為主,會影響胃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導致晚上睡不好。

  少吃或不吃脂肪食物,熱量攝入長期不足也可使睡眠質量下降。

  攝入太多咖啡因

  濃茶、可樂、咖啡等含咖啡因飲料會刺激大腦亢奮起來,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難以入睡。

  咖啡因飲料對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也會加重睡眠障礙。

  睡前喝酒

  酒精雖然有鎮靜作用,但會顯著縮短深睡眠時間,導致睡不深、不解乏。

  吃較多脹氣食物

  大豆、花生、玉米、洋蔥、紅薯、板栗等食物進入胃部后可能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脹氣,嚴重的腹脹會直接影響睡眠。

  貪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黃帝內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辣椒等食物會刺激胃部,更易出現入睡困難等情況。

  吃太晚

  睡前吃飯太晚會延長消化系統持續工作的時間,使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姬長珍說,除上述不良飲食習慣外,長期營養不良,特別是某些營養素的缺乏也會加重睡眠障礙,如:

  B族維生素攝入不足會影響神經系統功能,出現神經亢奮,入睡困難。

  鈣和鎂的缺乏會影響人體褪黑素分泌,降低睡眠質量。

  吃好睡好是健康基石

  吃好、睡好和多運動是公認的預防疾病三大方法,而吃和睡更是一對“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健康密友,保持兩者的平衡非常重要。

  任蓉提醒,如果每周至少出現兩次以上的入睡困難、早醒等睡眠障礙,且連續超過三個月,就說明身體處於慢性失眠狀態,會對健康產生明顯影響,應及時就醫。

  如睡眠問題只是偶爾出現,可考慮進行飲食及起居方面的適當調整。

  檢視日常飲食中是否存在上文提到的7種不良習慣,進行針對性改善。

  調整作息,盡可能保証早睡早起,可降低高血壓及某些心臟疾病的風險。

  睡眠時長沒有絕對的限制,但絕大多數人健康的睡眠時間是7~8個小時,老年人則要盡量保証每天6小時以上。

  最后,午睡時間一般不建議超過一個小時,若午睡后晚上入睡困難或容易醒,就不建議午睡。

  姬長珍說,日常喜好高脂肪高熱量食物、不喜蔬果的人,應密切關注自己的睡眠狀況,一旦發現睡眠質量變差,就應盡快進行飲食調整。

  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表在《睡眠》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改善飲食狀況可極大提高睡眠質量。

  要想有個好睡眠,飲食上至少應保証定時定量,推薦:

  早餐在上午7~8點吃。

  午餐11~12點。

  晚餐下午5~6點。

  不管何種飲食節奏,關鍵是最后一餐與入睡時間的間隔不可短於4小時,睡前1小時連零食都不要吃。

  此外,要注重三餐能量的分配。

  普通人早、中、晚餐的熱量攝入佔比是3:4:3,中餐應是一天中吃得最豐盛的,晚餐則是最清淡的,建議少油少鹽少糖。

  想控制體重的人,也可考慮4:4:2的熱量分配。

(責編:馬玲玲、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