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話民生】寒門學子輕裝行,感恩之情銘記心

2020年10月14日14:18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我叫汪鵬,今年25歲,家住岳西縣姚河鄉姚河村。

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父親在我初二的時候患病去世,為了給父親治病,家中一貧如洗。母親迫於生活壓力,隻能外出到杭州務工,而我從此開始長期住校生涯,一直到畢業。家裡的生活開支全靠母親務工的微薄收入來支撐。在家裡最困難的時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省委辦公廳教育扶貧舉措就像一眼清泉滋潤著我,讓我在求學的路上能夠輕裝前行。我有太多感恩的言語需要表達。

中考那年,我順利考入舒城縣千人橋中學。上了高中,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支出要比初中多不少,擔心家裡拿不出錢,也不忍心讓母親背負更多的經濟負擔,曾一度想放棄學業出門打工。

有一次上課,班主任提到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民生工程,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高中學生實行教育資助政策。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填寫了申請書,通過一系列程序,獲得了資助資格。每年可以獲得國家助學金3000元,學校還免除了我的學雜費。就在這時,村裡的姚書記聯系到我,說姚河鄉是省委辦公廳扶貧聯系點,省委辦公廳正在我鄉開展結對幫扶困難學子活動,考慮到我家的困難情況,推薦我成為資助對象之一。那天我高興極了,得到了這些資助意味著可以極大地減輕媽媽的負擔,我可以完全無心理負擔的完成學業。我的幫扶結對人是石遠芳阿姨,她從高一開始到大學畢業平均每年資助至少2000元,還會給我寄衣服和鞋子。同時,對我的學習生活狀況也很關心,經常噓寒問暖,有次她特意從合肥開車來學校看望我,讓我倍感溫暖,倍受鼓舞。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民生政策和省委辦公廳多年來在姚河資助困難學生的舉措,不僅是黨和政府對困難學子的關心關愛,更是對我們的期望。高二時,由於綜合表現優秀,我獲得了唐仲英獎學金5000元﹔通過高中三年的努力,我順利考取鹽城工學院﹔大學期間,我獲得江蘇省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現在,我選擇回到了家鄉,成為姚河鄉一名大學生回歸工程人員,在沈橋村工作。我以飽滿地的熱情投入到當前的工作,為家鄉的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汪鵬口述 李津懷 儲建軍整理)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