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採訪見聞:從“藍圖”到“施工圖”

陳浩

2020年10月05日17:20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9月30日,對於家住元蕩兩側的上海市青浦區、蘇州市吳江區的群眾而言,是一個好日子。這一天,困擾當地多年的省際“斷頭路”全線貫通。

“今后到吳江,能少跑近20公裡冤枉路,你講方便伐?”青浦區金澤鎮居民老葛對記者說,“省時又省錢。”因為生意原因,每周他都要往返兩地一趟以上。

打通省際“斷頭路”,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縮影。9月26日至30日,在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的“潮涌長三角·共建進行時”(上海站)活動期間,記者通過進鄉村、探園區、入企業、訪群眾,真切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由一紙“藍圖”繪成一張“施工圖”。

在上海青浦、蘇州吳江的共同努力下,9月30日,困擾兩地百姓多年的省際“斷頭路”全線貫通。陳浩攝

機制創新 確保同頻共振

任何工作的推進,都離不開機制保障。對於涉及三省一市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而言,更是如此。

G60科創走廊由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座城市組成。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平台,這裡承擔著科技和制度創新、產城一體化發展先行先試的重任。

採訪前,大家有些好奇:科創走廊涵蓋三省一市,需要一個怎樣的協調機制才能將9座城市“擰成一股繩”?一番走訪后,記者們找到了答案。

原來,早在2018年,9地就成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下稱“G60聯席辦”)。它並非一個“鬆散”的機構,不是隻有一個工作群,或是每年召開幾場會議,而是實體運行,辦公地就設在上海市鬆江區。

聯席辦的人員構成,更讓記者眼前一亮。

“工作人員除了來自上海,還有G60其他8座城市的干部。一般每個城市派駐2人,為期1年。”上海市鬆江區科創發展辦公室副主任、G60聯席辦副主任潘宏凱告訴記者,聯席辦中,還包括來自上海証券交易所的專業人士,“為的就是幫助科技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這樣的人員構成,好處顯而易見:溝通更充分、服務更有針對性。

就拿服務企業上市而言,自去年上交所科創板開板后,聯席辦將區域內有望挂牌的280多家企業納入后備庫,並對其中的84家精准輔導。截至目前,已有39家企業成功挂牌,佔全國總數的約1/5。

“一年一個樣。”潘宏凱說,得益於G60,9地經濟社會發展已駛入“快車道”。以鬆江區為例,今年上半年全區財政收入,抵得上2015年全年水平。眼下,G60科創走廊集聚了42座知名科技產業園區,有2萬余家高新技術企業,176所高校,1050萬各類人才,GDP總值佔三省一市的近1/4。

無獨有偶。

9月29日,站在上海市青浦區東航路新改建工程現場,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加班加點施畫交通標線,布置路邊花箱。據項目經理周明介紹,再過一天,這條西跨元蕩河,與蘇州市吳江區康力大道“無縫對接”的道路即將全線貫通。

“省際‘斷頭路’的存在,與跨省域項目審批分割、審批流程不一致、標准不一致、審批效率低下等因素有關。”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忠偉告訴記者,為推進東航路工程,上海、蘇州兩地相關部門建立了一套共商機制,並採用委托審批、聯合審批等方式,破解了上述掣肘因素。

不得不說,長三角城市政府間、企事業單位間的各式協調機構、對話機制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益於它們的存在,各地正從“各自為政”邁向“同頻共振”,一些“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機構的設立,還是機制的創新,其背后折射的都是各方對一體化發展的認可。老話說得好:心往一處使,還有辦不成的事兒嗎?

多點出擊 推動深度融合

“推動產業和創新深度融合。”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的明確要求。產業和創新是長三角地區的兩張“名片”。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在這一區域推動兩者深度融合,可謂恰逢其時。

在上海採訪期間,記者走進多個創新中心、科創園區和高新企業。它們或是細分領域的“領跑者”,或是前言陣地的“拓荒者”,但落腳點都是產業和創新的融合發展。

實踐中,它們不是“一個人戰斗”,而是攜手蘇浙皖同行,互惠互利,共同成長。無疑,這樣的市場化行為,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佳注腳。

位於上海市嘉定區的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是國內該領域唯一一個國家級創新中心。陳浩攝

位於上海市嘉定區的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是國內該領域唯一一個國家級創新中心。這裡承擔著智能傳感器關鍵共性技術、個性化需求攻關,以及芯片檢測等任務,覆蓋范圍包括無人駕駛、智能監控、工業互聯網等多個細分領域。

“中心的聯合實驗室與100多家業內科研機構、高校、企業開展了合作,其中不少來自長三角地區。”中心工作人員周笛對記者說,在傳感器芯片檢測方面,中心每月能夠完成600片晶圓、600萬顆晶圓級傳感器芯片,以及1400萬顆封裝級芯片的測試。“需求方面,長三角企業也是‘主力軍’。”

在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的北斗西虹橋基地,一體化發展的故事同樣正在上演。

前不久,由於看中基地的產業集聚度,一家湖州公司將總部和研發中心落了過來,工廠還留在湖州。“這樣,企業研發實力提升的同時,生產成本還能維持當前水平。”企業負責人說,“兩地‘作戰’不是問題。現在,無論是高速,還是高鐵,往返兩地都很方便。”

基地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全國首家投入運營的北斗產業園,基地招商引資過程中,目光瞄准整個長三角,甚至是全國范圍。基地已引進上中下游企業124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已培育上市公司2家,正在培育擬科創板IPO公司多家。

上海(南翔)精准醫學產業園。陳浩攝

推動產業和創新深度融合的還有上海(南翔)精准醫學產業園。目前,多家業內優質企業落戶於此,填補了國際國內多項空白。“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從科技研發到落地生產的全產業鏈服務,力爭5年內培育獨角獸企業3家,實現產值300億元﹔10年內園區產值突破1000億元。”園區負責人說。

先行先試 助力全域推廣

“隻有先行先試的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可復制性,才具備全域推廣的意義和可能性。”採訪期間,上海市一名干部對記者說。正如他所言,當下,上海在多個領域先行先試。其中,就包括農村宅基地改革。

“老屋子換成了200平米的新房子,自己隻掏十來萬,大家都很滿意的。”9月27日傍晚,在上海市鬆江區泖港鎮黃橋村村民老陳的新家,他正悠哉地看著電視。這棟兩層小樓,被桂花樹、柿子樹環抱,屋內通了天然氣,屋外還有一個貼心的車庫。“村裡建了小廣場,這不就是城裡人的生活嘛。”

“這完全得益於農村宅基地改革。”黃橋村黨總支書記張永強告訴記者,2018年,作為上海市唯一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和農村宅基地改革“雙試點”,黃橋村本著自願原則,鼓勵村民拆除分散的老宅,並在集中居住區按統一規劃標准建房。

得益於宅基地改革,上海市鬆江區泖港鎮黃橋村舊貌換新顏。陳浩攝

為了減輕村民們新建房的經濟負擔,黃橋村積極爭取政策、資金,對村民宅基地減量部分在新建房時予以補貼。最終,包括老陳在內的64戶村民“先行一步”。按照原有房屋面積不同,他們可以選擇180平米和200平米兩種戶型,除掉補貼,自掏腰包部分在十萬元上下。

“居住環境大大改善,所需成本又在村民的承受范圍內,這樣的改革才有現實意義。”張永強說,目前,村裡第二批宅基地改革工作已經啟動。算上第一批,全村515戶中,有超500戶參與了改革。改革完成后,全村宅基地減量80畝左右,節地率31.99%,超過上海市25%的要求限度。

先行先試的還有G60科創走廊9地營業執照和工業生產許可証的“一網通辦”。2018年9月28日,全國首批異地証照在這裡發放﹔同年12月7日,上海鬆江實現了全國首張營業執照跨省自助打印。次年3月,G60科創走廊被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為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試點區域。

多層次、寬領域、全路徑……在上海採訪期間,記者從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影子”。

每年,約400萬人次游客來到上海市嘉定區南翔老街。其中,長三角地區游客“佔了大頭”。陳浩攝

在嘉定區南翔老街,游客們正逛古街、游古園、品古味。每年,約400萬人次游客來到這裡。其中,長三角“佔了大頭”。

在青浦區朱家角人民醫院,長三角智慧醫院正在籌建。據該院院長洪斌介紹,建成后,該院將用好線上線下資源,服務青浦,以及周邊嘉興、蘇州等地的患者……

從“藍圖”到“施工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令人欣喜。而未來,同樣值得期待。今年8月,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在合肥召開。以座談會為契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正緩緩開啟。

(責編:黃艷、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