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

大學生返鄉創業,新時代農民“種”出帶貧致富路

姜越 楊賽君 張俊

2020年09月18日14:27  來源:人民網
 

  一輛天津牌照的面包車,一萬塊錢,幾件隨身行李,這是五年前“一窮二白”的馬濤回到老家安徽阜陽時僅有的“家當”。

  近200個蔬菜大棚,年銷售額上千萬的農業公司,帶動100多名貧困戶增收……現在的馬濤,不但擁有了自己的事業,還扛起了更大的責任。

  這位從農村走出來的名校畢業生,又從高校回到了農村,在生他養他的土地上,用知識和專業定義了新時代農業的寬度和廣度,用踏實和擔當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

  返鄉創業,“是金子到哪都能發光”

  2008年,馬濤從南開大學國際貿易系畢業后,留校從事行政工作,並和同在南開大學工作的保定姑娘劉寧結為夫妻。婚后不久,家人生病的醫療費、弟弟的學費都壓在了這對年輕人的肩上。經濟上的壓力,和心中想干一番事業的小小火苗,讓馬濤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

  “是金子到哪都能發光。”得到妻子劉寧的支持,馬濤終於下定決心,“所謂創業,就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於是,2015年,兩人雙雙辭職,毅然離開繁華都市,回到位於安徽省阜陽市的皖北農村。

  起初,兩人本打算繼續從事教育行業,開辦一家培訓機構。但是一沒場地二沒資金,計劃隻能一再擱置。在家不能閑著,馬濤就跟著父親到菜市場賣生姜。沒想到,小小的生姜讓他發現了更大的創業空間。

  “當時農產品的供求信息不對稱,有些地方農產品正在滯銷,而另外一個地區這種農產品可能處於緊缺狀態。”於是,馬濤開著面包車四處考察。他發現河南濮陽的絲瓜價格便宜、品質又好,他拉了幾車回阜陽賣,竟然供不應求。嘗到甜頭的馬濤,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跑市場、找渠道、組織貨源……到2017年,靠著這個賣菜的“小生意”,馬濤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脫貧攻堅,把“生意”做成“事業”

馬濤的蔬菜基地帶動了不少貧困戶就業。張俊攝

  此時,馬濤又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自己難道要做一輩子 “生意”嗎?

  想把“生意”做成“事業”,光靠賣菜可不行。經過市場調研,馬濤決定走規模農業發展之路。2017年4月,他在距離阜陽市蔬菜批發市場10分鐘車程的三合鎮井孜村搭建了第一個蔬菜大棚,開始種植葉菜。

  “事業”剛開始,就遇了坎兒。馬濤清楚地記得,他們種植的第一茬20萬顆生菜在即將收獲的時候,連下一個星期的大雨,他帶著村民們隻搶救出一部分。看著在雨水裡泡爛了的生菜,大娘們坐在地頭抹眼淚。這一幕令馬濤深受觸動,他感受到了那些還在貧困線上掙扎著的鄉親們的渴望,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三年來,馬濤的萬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流轉土地300畝,建起近200個蔬菜大棚。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帶資入股等方式,有100多名貧困戶從馬濤的蔬菜基地受益。在進入基地務工的十幾名貧困戶中,63歲的趙復珍就是其中一員。

  趙復珍的丈夫因病常年臥床,家裡經濟十分困難。得知趙大娘是貧困戶,馬濤除了每月按上工天數給她發工資,還額外給她發500元補助。趙大娘說,在蔬菜種植基地工作的這兩年,自己不僅增加了收入,還能和工友們聊聊天,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馬濤(右一)正和貧困戶趙大娘一起交流生菜種植技巧。張俊攝

  運營公司之余,馬濤還會到田間地頭,幫助貧困群眾轉觀念、理思路、學技術,又主動提供銷售渠道,免費幫大家進行蔬菜分揀初加工。現在,在他流轉的菜地周邊,村民們已經建起了200多畝蔬菜種植基地。

  “隨著公司的發展,責任感也越來越大,現在不在乎掙多少錢,最在乎能夠帶動多少人脫貧致富。”馬濤說。

  搭建平台,讓創業青年走進農村

  如今,馬濤的公司已實現穩定盈利。怎麼把自己扶貧的經驗共享給更多人,怎麼讓有強烈創業意向的年輕人走進農村,成為馬濤給自己布置的新課題。

  於是,2019年,“青創小棧”誕生了。

  “青創小棧”配套獨立辦公區、會議室、宿舍,可容納幾十位創業者學習技術、交流經驗。同時,這裡也成為創業者、投資人和企業之間搭建合作的平台。

  90后返鄉創業青年賈帥,從事食品生產受挫后,在“青創小棧”找到了方向。他借鑒萬聯模式回鄉創業,流轉了400畝土地發展果園及大棚蔬菜,也帶動了一批貧困戶就業。

  今年,馬濤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依托自己的對農業的實踐和認知,建成融科教研一體的三合農業科技產業園,探索一條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子。

  “想做成一件事,不但要有知識,還要有膽識邁出這一步。”名校畢業生華麗轉身為新時代農民,在農村這一廣闊天地中成就了一番事業,也讓父老鄉親在家門口脫貧致富成為了現實。

(責編:關飛、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