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鄉村教書育人二十載

——記宿州市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孫浩

2020年09月10日07:41  來源:安徽日報
 

  “咱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教師孫浩和鐘南山、張伯禮教授一同獲獎。真是了不起!”連日來,一條喜訊傳遍了宿州市埇橋區。9月4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全國12位教師入選,孫浩名列其中。

  得知獲獎消息后,孫浩很平靜,他照常備課、上課,課后和孩子們熱烈交流,晚上依然是鑽研教改。20年來,他扎根農村,默默守望鄉村教育,不知放棄過多少進城的機會,不知謝絕了多少名校的邀請,一心牽挂的是鄉村裡那一雙雙渴盼知識的眼睛。

  陪伴孩子成長的“哥哥”

  9月8日下午,記者走進埇橋區汴河中心小學,孫浩老師剛下課,隻見學生們圍著他有說有笑。在這些農村娃的眼中,他是可敬的好老師,更是可親的大哥哥。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知道農村孩子求學的艱辛。”2000年,孫浩和妻子張傳芬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沒有選擇進城,而是自願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小學時的母校——汴河鎮后屯小學,希望用知識改變農村娃的命運。

  剛回母校,呈現在孫浩眼前的是這番景象:一排低矮的瓦房,很多窗戶沒了玻璃,黑板斑斑駁駁,課桌椅坑坑窪窪,學校比他上學時顯得更加破舊。看到這一切,孫浩心裡很不是滋味。

  第一天上課,盡管孫浩極力啟發學生,但沒有一個人舉手。孩子們的學習狀態不好,課堂紀律差,和他實習時帶的城裡孩子截然不同。他決定先培養和孩子們的感情。他拉著學校裡的老風琴,教學生們合唱﹔他還帶著學生們一起在野外奔跑,躺在雜草叢中看天空。心與心的距離近了,再傳授知識,孩子們就願意接受了。

  “上孫老師的課,感覺時間過得真快呀!”學生李天妮感嘆,40分鐘一堂課,感覺像隻過了幾分鐘。李天妮是一名轉校生,過去成績很差,最不喜歡的就是數學課。自從進了孫老師的班,她每節課都會積極發言,上數學課更是頻頻舉手,各科成績穩步上升,性格也變得開朗活潑起來。“過去不願舉手,是因為害羞,后來愛舉手,是因為我知道,我即便答錯了,孫老師也會夸獎我。”李天妮告訴記者。

  孫浩班上的留守兒童很多,他們因父母外出打工,隻能常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一次,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突然哭了起來,原來是想爸爸媽媽了。對於這些孩子,孫老師特別心疼,他暗下決心:“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我要成為他們的依靠。”

  孫老師下課很少回辦公室,總是和孩子們一起游戲、聊天。為了緩解孩子們對父母的思念,他在教室的一面牆上精心設計了一個欄目,張貼孩子們的全家福照片,很多孩子的“全家福”是用幾張小照片拼剪在一起的。孫浩有個小本子,上面記著每位家長的聯系方式,並經常和他們約好通話時間,讓孩子們聽到父母的聲音。孫老師的手機號成了“親情號碼”。

  “孫老師呵護著我們,我們也非常愛他,哪怕分別時間很短都覺得很漫長。”留守兒童王偉彤說。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孫老師需要到外地參加教研活動,告訴孩子們第三天下午能趕回來。第三天下午最后一節課鈴響后,孩子們都不願離開教室。當門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全班學生都興奮地喊著:“孫老師回來啦!”孫浩本可以直接回家,但時間再晚,他也要兌現和學生們的約定。

  用活新式教具的的“達人”

  最近,孫浩搬家整理舊物時,意外發現了一套多年前自制的教學設備——教學挂圖。2000年剛教書時,學校連基本的教學設備都不具備,老師上課的教具就是“一隻粉筆一張嘴”。孫浩開動腦筋,自制了許多“教具”,這套用大白紙和鋼筆繪制的教學挂圖就是其中之一,教學效果特別好。

  “過去,鄉村小學條件差,但是不具備條件也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要讓孩子們接受好的教育。”孫浩告訴記者。

  “讓農村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用知識改變他們命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是我的初心和使命。”孫老師說,他心裡有一個堅定的念頭:扎扎實實研究教學方法,認認真真上好每堂課。為此,他刻苦鑽研,通過書籍資料和網絡去感受教育新動向,觸碰教改最前沿。他的包裡始終放著教研書籍,哪怕坐在公交車上,也會爭分奪秒地閱讀。

  2007年以前,孫浩從未接觸過電腦,在全省“教學大練兵”活動中,他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學習計算機知識,短時間內就熟練掌握電腦操作技術和多種教學軟件運用。在隨后的安徽省“教壇新星”評比中,他以最年輕的教師身份入選省“教壇新星”行列。

  在全省數學教研員會議上,他出色地完成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的展示課,受到一致好評。他制作的微課、課件在全國和省級評選中獲獎十多項。“他的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平台。經過不斷學習實踐,孫浩在數學教學中形成了質朴自然的教學風格。”一些評委這樣點評孫浩。

  “接觸新媒體之后,發現它的優點很多,也很能吸引孩子,對教育和教學的確有很大的幫助,我要盡快地學習和適應,並且好好利用。”孫浩利用暑假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到一個月就能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他將信息技術同數學學科有效融合,獲得了埇橋區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教學應用新星”。

  “這幾年,村小的條件大大改善了,有了各種先進的教具,特別是新媒體設備,讓學生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最新的知識。今年疫情期間,孩子們不能到校學習,我還錄制了近400個視頻給孩子們答疑解惑。”孫浩說。

  2014年,孫浩榮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2016年被評為安徽省特級教師,成為宿州市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孫老師還多次應邀參與省教科院組織編寫修訂《基礎訓練》《寒暑假作業》,供全省小學生使用。

  傳授教學藝術的“老師”

  “農村和偏遠地區缺少穩定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我希望盡我所能,為這些地方培養教育人才。”這是孫老師深埋心底的一個心願。

  陳同鋒是埇橋區大營鎮陳李小學數學老師,他一直對如何教好數學有困惑。2016年,孫老師到他所在小學義務上了一堂示范課,讓他豁然開朗。

  “面對完全陌生的班級,孫老師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他高超的教學藝術讓我終生受益。”此后,孫老師和陳同鋒結成幫扶對子,為他制定成長計劃,全面提升班級管理、教育教學水平。

  2009年起,孫老師被選定為市、區“送培送教”首席專家,每年進行講座20多場,與數百名鄉村教師交流教育教學感悟。他還與多位鄉村老師結成幫扶對子,手把手進行指導。在他的鼓勵帶動下,埇橋區符離鎮一位鄉村老師於2018年成為安徽省特級教師,夾溝鎮、蘆嶺鎮2位鄉村老師先后榮獲安徽省優質課一、二等獎,多位鄉村教師在市、區優質課評選中獲獎。這些鄉村老師常說,他們從孫浩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是教育教學方法,還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這些年來,國家對農村教育不斷加大投入,鄉村老師各方面待遇都有所提高,這些都是對鄉村老師的鼓勵和肯定。我真心希望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到鄉村教育中來。”孫浩告訴記者。

  為支援邊疆教育,2012年,孫老師遠赴新疆皮山縣。他強忍著身體的嚴重不適,每天堅持上4節課。課余時間,他和學生一起散步、聊天,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和孩子們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至今,這些孩子們依然與孫老師保持著聯系。

  為提升當地老師教學水平,孫老師白天教他們制作課件,並開展“師徒同備一節課、同上一節課”活動,在實踐對比中讓當地老師得到歷練﹔晚上則精心准備示范課,幫助老師修改教案、課件。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皮山縣的許多老師都成為教學骨干,他幫扶的一名老師還榮獲了當地優質課大獎賽一等獎。

  然而,遠在千裡之外的家人卻付出了太多。孫浩每次和家裡通電話,妻子張傳芬總說一切都好。其實,孫浩走后,張傳芬動過手術﹔最疼愛孫浩的爺爺也病重在床。爺爺彌留之際還念叨著孫浩的小名。援疆任務完成之前,孫浩才得知爺爺去世的消息,他默默地面朝東方長跪,任憑淚水流淌。

  直到今天,每提起爺爺的離去,孫老師都滿含悲傷。他深情地說:“當年,爺爺最支持我留在農村教書,他要是今天還在世,知道我獲得了這麼多榮譽,一定會十分欣慰。我一定不辜負爺爺的期待,一定不辜負國家的重托,努力為鄉村教育播種希望。”(記者 何雪峰)

(責編:關飛、常國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