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走訪本市多個居住小區,發現許多居民雖然知道垃圾要分類,但在行動上還很難讓人滿意。垃圾分類從思想認同到形成行為習慣,還得社區與居民共同努力,為這場“習慣革命”再加一把勁兒。
現象:
“混投沒人管,就沒了心氣兒”
上周六下午4點,記者在順義區濱河第一社區蹲守了半個小時。這裡雖然是個老舊小區,但桶站配置還算整齊。在其中一組由綠桶和灰桶組成的桶站處,記者卻看到,一個原本應蓋著桶蓋隔絕異味的綠色廚余垃圾桶敞著口,桶裡根本不見剩菜剩飯、果皮菜葉等廚余垃圾的身影,反而是已經堆了多半桶高的“混合垃圾”。
小區居民孫阿姨告訴記者,“有人看著的時候大家就注意點兒,沒人看著的時候好多人都隨便扔。”孫阿姨說,即便是在早上有指導員守桶的時間段內,很多人也隻拿著一個垃圾袋,所有垃圾都混在裡邊,“一看就知道沒分類。”
類似的情況在海澱區西三環北路105號院裡也十分常見。居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其實我家裡快遞紙箱、礦泉水瓶這類可回收物還挺多的,我也很願意分類,但看到混投沒人管,就沒了心氣兒。”陳女士說。
社區辦法:
桶站配置到位 上門指導分類
讓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先從硬件方面為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打好基礎,才能更順暢地開展后續宣傳工作。這是西城區月壇街道南沙溝社區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經驗。
全市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后,南沙溝社區建成月壇街道首個生活垃圾分類驛站,雖然佔地面積隻有25平方米,但功能卻很齊全。剛走進驛站,語音提示系統就識別出訪客到來,自動播報語音提醒居民正確投放垃圾。驛站內設置了各類可回收物回收筐和貨架、有害垃圾收集箱、廚余垃圾收集箱等,還有專門的稱重區、洗手池等。“生活垃圾分類驛站可以實現全天候的專人值守,這樣除了早晚兩個小時有指導員在桶前值守外,其他時間段居民來扔垃圾也可以獲得指導、積分等。社區下了大力氣,居民也會積極參與。”月壇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殷雪蒙告訴記者。
郭秀茹告訴記者,南沙溝社區共有380戶居民,目前已經百分之百完成了垃圾分類入戶宣傳,“我們還給每家都發了廚余垃圾袋、其他垃圾袋和一個專門裝可回收物的大布袋,先給大家把分類的家伙什兒配齊。另外物業公司每天會對每組垃圾桶進行不少於6次的巡視保潔,確保垃圾及時清運。”
延慶區百泉街道蓮花苑社區垃圾桶上方,白色監控探頭最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新版條例實施后,我們專門安裝了這套AI監管督導系統,督促居民養成正確分類投放垃圾的習慣。”蓮花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龍介紹,AI監管督導系統前端配備了一個智能人臉攝像機,整套系統具有現場提示、投放留影、數據可視、后台排查甚至追蹤等功能。“我們社區12位指導員每天早晚站崗4個小時,除此以外的其他時間段,就用這套AI監管督導系統代替人工管理,實現了宣傳督導全時段、全區域覆蓋。”
在石景山區古城街道西路北社區,AI監管督導系統的作用發揮得更為徹底。社區書記關婷婷告訴記者,這套AI監管督導系統與社區每個單元門的門禁人臉識別系統相結合,“也就是說如果拍到某位居民沒有進行垃圾分類而且屢次勸導不改的,我們就會追蹤到戶,直接上門重點指導。”這種全天候“盯桶”機制,正倒逼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居民經驗:
改變生活中的小習慣
家住西城區月壇街道南沙溝社區蔡阿姨說,今年5月1日之后,她按照“兩桶一袋”的分類原則又把家裡的垃圾桶重新整合了一下。“廚房我就放一個廚余垃圾桶,在廚房門外頭,靠牆根兒再放一個其他垃圾桶。”蔡阿姨說,做飯的時候,果皮菜葉、剩菜剩飯進廚余垃圾桶,塑料袋、小膠帶、保鮮膜等進其他垃圾桶,因為兩個垃圾桶離得近,所以就不會覺得太費事。
至於客廳裡,蔡阿姨也沒有再單獨設置其他垃圾桶,用的還是廚房門外的這一個。“平時要在客廳吃水果什麼的,我就准備了幾個小果盤,水果皮等廚余垃圾放一個盤子裡,核桃皮、開心果殼、用過的紙巾等其他垃圾放一個盤子裡,生活小習慣改一下,也不費事兒。”蔡阿姨說。(記者 王天淇)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