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小康的“滁州號”:大道天地寬 坦途奔小康

汪瑞華

2020年09月02日15:33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滁州吳庄立交俯瞰圖。圖片由滁州市委宣傳部提供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這是三十年前人們出行的真實寫照,當時路面上跑的汽車就少,平均時速也僅有30碼。“讓車輪加速跑起來!”成為那時人們發自內心的呼聲。

而如今,在廣袤的滁州大地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縱橫交錯,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一部分,更成為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運輸大動脈。

被納入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滁州,因為交通的改善,不沿江、不沿海的狀態,正在轉變為近江、臨海的發展優勢,迎來更多的開放機遇。

曾經的小城,偏居一隅,路難行、道不暢﹔如今的滁州,連通內外,四方鋪開的公路、鐵路、國省干線,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暢達八方。

經過滁州的高鐵。圖片由滁州市委宣傳部提供

高速路網總長553公裡 全省第一

1991年,合寧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安徽省高速公路“0”的突破……從無到有,從有到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滁州的交通建設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跨越式發展。

站在在建的滁州西環高速樞紐,放眼望去,四改八的合寧高速公路寬闊平坦、視野開闊,來往車輛各行其道,川流不息。

回憶起合寧高速公路的過往,滁州市公路局總工程師朱玉虎五味陳雜、百感交集。“當年經濟發展急需改善路況來支持,但修建高速卻面臨建設規范、資金來源和認識水平等重重困難,最難的是人的認識問題。”

那時有人說,單公裡造價高,建設周期長,為什麼還要修建高速﹔也有人說,修建高速公路會佔用大量的農田土地,社會效益差﹔還有人說,發展鐵路運輸才是交通發展的主流方向……

由於認識上的不一致,合寧高速開工建設時都不敢稱之為“高速公路”,隻說是“汽車專用路”。

1991年,通車之前,安徽遭遇大洪災,合肥市對外道路基本中斷,大批抗洪救災物資隻能通過剛建成不久的合寧高速公路送達受災群眾手中,在當時被稱為“生命通道”。

在經歷了那場大洪水之后,高速這種道路形式才開始在安徽被社會認可,亦打消了人們對高速公路的異議。

至此,滁州高速公路建設駛入快車道,多條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車,滁新高速連通安徽與河南兩省,合寧高速雙向四車道擴建為雙向八車道,尤其是在建的滁州西環高速,北接滁淮高速,南接合寧高速,對於滁州市區而言,相當於修通了一條繞城高速。

近30年來,滁州市高速公路發展從無到有,從疏到密,總裡程已達到553公裡,位居安徽省第一。全市高速公路框架基本形成,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在大大縮短了時間和空間距離的同時,也帶來了發展新動力。

G328國道的通車,大大緩解了滁州市區的交通壓力。王銳攝

國省干道提質增效 緩解交通壓力

就在合寧高速公路改造升級之時,在滁州,國省干道的建設也如火如荼。

出於交通便利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處於聯通長三角的滁州,急需打通內部交通大通道。已經開始階段性通車的滁州大道,就是其中之一。

道路紅線寬60米,雙向八車道,設計時速80公裡/小時,全線橋梁6座、立交3處……說起滁州大道,全程參與市本級洪武路至創業南路段9.1公裡路段設計的朱玉虎如數家珍。

據介紹,該條國道始於來安縣西環路,終於全椒縣高鐵路,總長54公裡,串起兩個高鐵站、兩個開發區和兩個縣,將於2021年底全線貫通。

在滁州明湖的西北角,一塊巨大的石頭矗立在路中央的隔離帶,“設計壽命50年”的字樣格外醒目。

“從路基開始,就高標准建設,尤其填充式大粒徑水泥穩定碎石創新技術,呈現出‘剛柔並濟’的特性。”朱玉虎介紹,這樣的設計抗裂、抗車轍,還抗重載,預期壽命是常規路面結構的3倍以上。

“滁州大道是區域實施‘大滁城’戰略的需要,就相當於來安到滁州再到全椒的二通道。”朱玉虎繼而補充道,過去從來安到全椒,得穿滁州市區,最快也要1個半小時,而滁州大道修通后,將大大壓縮路上時間,隻需50分鐘。

無獨有偶,今年1月份建成通車的G328國道,通行量也與日俱增。

滁州市公路局工程科仰忠富告訴記者,有別於過去修路,現在都是機械化作業,以往一段路面施工好幾百人,現在隻有邊邊拐拐的地段予以人工輔助。由於該條國道是滁州西北方向去往東南方向的必經之路,從而大大緩解了城區的交通壓力。

航拍山湖大道。王銳攝

奏響農村公路和諧曲 助力鄉村振興

時值芒種,全椒縣黃栗樹村的藍莓熟了,一顆顆藍寶石般的漿果挂滿枝頭,收購藍莓的車輛直接到村口,種植戶們開著小三輪,把摘下來的藍莓成箱拉到村口,裝車運走。

這是去年山湖旅游公路修通以來,黃栗樹村藍莓成熟季節的常見景象。

按照“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要求,全椒縣農村公路迅速發展,其中,僅村道就有1500公裡,所有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了瀝青路。

一條條伸到各個村庄的“四好農村路”,給當地農村直接帶來不少好處。

“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進出方便了。”今年66歲的江金池,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道路的變化,尤其是這兩年帶來的便捷,他最有體會。

在江金池眼裡,路修好之后,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帶動鄉村環境的改善。“過去村裡村外隻有窄窄的砂石路,干旱時塵土飛揚,下雨后又一片泥濘,路面還有不少牛羊糞便。”江金池說,而如今干淨寬敞的瀝青路,提高了村民美化環境意識。

山湖大道,其實並不算大,總長11公裡,是滁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的一段,因連著當地神山森林公園和碧雲湖而得名。該條農村路於2019年4月完成升級改造,不僅拓寬了路面,還對路肩進行了綠化美化。

對於江金池來說,他見証的不只是一條泥濘的小路變大、變寬、變平整的過程,也親眼目睹了村子裡從除了摩托以外一輛車也沒有的局面,到耳邊時不時就響起一陣汽車轟鳴的現在,更親身經歷了從去趟縣城需要一個多小時到公交車隻花半小時的改變……

山湖大道帶給村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因為這條路,村子裡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的現象有所改善﹔村子裡陸陸續續有人買了車﹔建房起屋的人家也不再擔心找不到人拉材料……

村子逐漸煥發生機,曾經靜謐的如同暮靄老人的模樣也已經不見了。

鄉村振興,交通先行。行走在滁州的鄉間,目之所及,一條條農村公路,通村暢鄉,成為民生路、產業路、致富路。因為農村路的通暢,截至目前,滁州市所有鄉鎮及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100%。

大道天地寬,坦途奔小康。

近年來,從“毛細血管”暢通無阻到“主動脈”四通八達,滁州百姓的出行難徹底得到了改變,憑借著日漸發展的交通網絡,滁州的資源和特產源源不斷被運送出去,物暢其流,也贏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滁寧城際鐵路全線首梁架設現場。圖片由滁州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吳西露、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