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合肥】廬州古集 文化密鑰——杜集

2020年08月31日08:45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翻開合肥的地圖,

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那就是有很多以“集”命名的鄉鎮或村庄,

“集”有集市、集鎮的意思,

“集”指定期或臨時買賣貨物的市場,

如“逢三有集”“趕集”。

古往今來,“集市”的發展刺激了整個城市經濟的繁榮,因為舊時“集市”不單純是各類商品的銷售,同時對飲食、茶點、服務、旅店、交通、理發、澡堂、戲曲、演藝等行業的發展也是一個極大的拉動。

一條人文薈萃的老街,一個熱鬧熙攘的集市,是舊日時光裡難舍的記憶。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合肥,自古以來人氣興旺、貿易繁榮,因此產生了許多集市。隨著歲月和時代的變遷,諸多廬州古集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慢慢演變成了聚居地、村庄、鄉鎮……它們鐫刻了歷史,傳承了文化,無論如何變遷,都以獨有的姿態屹立在那裡。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這些廬州古集正以鮮活的時代氣息為這座歷史名城源源不斷注入文化之魂。

杜集:生態與歷史並重

在合肥,有一種鳥語花香,隻有在杜集才能充分領略﹔有一種歲月滄桑,也隻有在杜集才能深切體會。

甫一踏上長豐縣杜集鎮的土地,便被它的美所震撼,波光粼粼的湖面,綠色的“原始森林”,整齊劃一的民居,一一盡顯眼前。田多地肥、民風淳朴的杜集,先后被命名為“安徽省生態鄉鎮”、“安徽省優秀旅游鄉鎮”、“合肥市第一屆文明鄉鎮”、“合肥市科學發展先進鄉鎮”。而一個個美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民間流傳的一個個曲折離奇、娓娓動聽的美麗傳說,又讓這座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重點鄉鎮充滿獨特的魅力。

杜集有著七十二口古井的傳說,現存的幾口古井,每一個在當地百姓口中都特別神奇。在振興村東邊,曾有一座古寺叫“說法寺”,具體是何人何年所建已經無從考証。傳說有一年,由於香火旺盛,寺中住持打算擴建寺廟,苦於離山林太遠,又無大型運輸工具,建廟用的大量木頭根本無法運到說法寺。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恰好濟公雲游至此,叫他們在某夜某時到寺廟東南角一個古井裡扛木頭。

到了濟公所說的那天夜裡,全寺的和尚分好工后,由住持和幾位方丈秉燭跪地,面向東北方,口中念念有詞。不一會隻聽井中隆隆作響,隻見古井中霧氣繚繞,一根木頭在霧氣中緩緩上升,在場的大小和尚,個個目瞪口呆,屏住了呼吸。隻聽住持一聲令下,抽的抽、拉的拉、扛的扛、抬的抬,秩序井然地運著木頭。當把木頭運到院裡時,他們才發現根根木頭上都雕有文字和圖畫,大多是上好的木材。

眾人忙碌了一夜,眼見東方現起了魚肚白,這時有一個小和尚也許是累了,在井邊拽木頭時,不經意地說了一聲:“差不多了,夠了。”

說時遲那時快,隻聽古井中傳出“咔嚓”一聲響,一根木頭斷成兩截,井中霧氣也漸漸地往井底收起,半截木頭直直地立在井中,若隱若現。

因為井中抽出的木頭太多,說法寺擴建完成后,眾人又用剩下的木頭新建了一座寺廟,取名“剩木寺”。

據當地人稱,這口古井泉眼特別旺,再干旱的年景也不會枯竭。沒通自來水的時候,方圓數裡的村民都到這裡取水。更為奇特的是,在合適的氣象條件下,東南風一吹,井水就會漫出井沿,可對周邊的庄稼地實施“自流灌溉”,百姓們都稱“說法井通海眼”。

杜集鳥島三面臨水,過去是荒蕪的河渚,通過60余年的植樹造林,如今楊、柳、榆、槐、椿濃蔭蔽日,每年吸引數十萬隻白鷺、仙鶴、喜鵲、斑鳩、八哥等鳥類在此繁衍生息。良好的生態環境,極佳的觀鳥體驗,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為了方便游客觀鳥和了解鳥類知識,杜集鎮不僅新建了游客接待中心、觀鳥台,還建設了合肥市首家純生態鳥類科普基地——VR科普體驗館。屆時游客們可以通過新增的VR科普體驗館近距離了解鳥類的生活習性,學習鳥類的小常識,全方面立體認識杜集鳥島。

杜集鄉旅游資源豐富,自然生態良好,不僅有美麗的鳥島,還有浩淼的翠月湖、合肥“五七”干校舊址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賜建的明城古寺、市級保護文物春秋古墓“陳寺坡”等人文旅游景點,不僅吸引了合肥本地游客前往休閑度假,還吸引了滁州、淮南和江蘇南京、蘇州等地游客來此游玩。

 
(責編:郭宇、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