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沃野奏歡曲 “農”墨重彩繪新篇

周 坤

2020年08月19日15:23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藍天白雲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過﹔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干淨淨﹔路邊花壇裡,各色鮮花隨風搖曳……隨意走進安徽省天長市一處村庄,都仿佛走進一幅幅恬靜安詳的田園山水畫。

近年來,天長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之路,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奮力打造“全省和中西部地區排前列,比肩東部的鄉村振興天長樣板”。

7月8日,安徽省對2019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單位進行表彰,天長市名列其中。潔淨環保、現代文明與田園風光相互交融的美麗鄉村,正和著“鄉村振興”的號角聲,在這片皖東沃土上鋪展開來。

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千裡沃野。陳家斌攝

生態宜居 讓農村更有看頭

走進天長市汊澗鎮長山村,沿著鋪好水泥的村道一路走,路面上除了偶爾看見的一兩片落葉外,沒有任何垃圾。道路兩邊是一幢幢典型的兩層樓農房,寬敞的院子裡也被打掃得清清爽爽,砍好的木柴整齊地碼在牆角。

村庄環境如此整潔,緣於垃圾分類難題在這裡得到了巧妙破解。

在長山村,家家戶戶門前整齊地擺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綠色的,一個灰色的,上面分別標注著“腐爛”和“不可腐爛”字樣。

“綠色的放餐廚垃圾,灰色的放其他垃圾,一點也不復雜,很好分。每天吃過飯后,我就把家中的垃圾分類后倒入垃圾桶中,鎮上的環衛工早晚各清理一次,十分干淨。”村民鄭和生高興地說。

垃圾收集后,送到哪兒去?在李坡村生態資源化處理中心,一名工作人員通過電腦自動控制,集中送來的餐廚垃圾通過自動脫水、發酵、干燥、除味等環節,變成了干燥疏鬆的有機肥料,並且免費提供給村民種菜、養花。

垃圾分類,不僅僅只是處理垃圾的問題,對鄉村振興來說,它其實折射一種環保理念、一種發展理念。

天長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葉恆田稱,垃圾分類處理帶來最直接的結果,是人居環境的變化、百姓生活品質的提升,污水變清流、荒草變花園,讓農村更有看頭。

“也正是從垃圾分類開始,追求品質生活、爭創美麗鄉村,已成為天長市民的自覺行動,改變著城鄉面貌,散發出‘漣漪效應’。”葉恆田說。

去年9月,天長市汊澗鎮長山村和銅城鎮龍崗社區成功創建安徽省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這些村落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的生動實踐,充分展示了天長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的建設成效,並將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俯瞰天長市汊澗鎮長山村,垃圾分類處理后,村庄提升了“顏值”。圖片由天長市鄉村振興促進中心提供

接“二”連“三” 讓農業更有奔頭

天長市稼農家庭農場主陳宏平,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早在2011年,陳宏平流轉100多畝土地種植小麥、水稻。憑著扎實的農技功底和精細化管理,當年小麥、水稻年畝均單產達到2200斤。2012年,嘗到規模化種田甜頭的陳宏平,又流轉150多畝土地,並注冊了天長市稼農家庭農場。

“如今每畝水稻淨增效益200多元,這都歸功於高標准農田建設,讓零散農田被整合成片,大型農機可以直接開到田頭,規模經營,讓農業大有奔頭。”陳宏平說。

幾年來,稼農家庭農場通過規范化、精細化管理,走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產量和效益雙提升,帶動天長市20多個家庭農場和周邊100多戶小農戶增產增收,“天長稼農”也成了安徽省家庭農場的一面旗幟。

旱能灌、澇能排、路相通、渠相連、物能運的高標准農田,不僅成為天長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還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助推器”。

在葉恆田的計劃中,農業的收入既包含產品收入,又包含休閑旅游收入,高科技的生產過程本身就具有科普和觀光價值,未來將配套農家樂、民宿等業態,可以不斷賦予農業新的內涵,提升附加值。

“讓第一產業接連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天長的鄉村振興道路將會越走越寬。”葉恆田說。

“深秀長山”、“山水井亭”、“康居銅北”、“紅色光華”、“幸福益民”、“水墨汊河”……如今,天長的鄉村不但顏值在改變,更通過打造一個個“特色名片”,繪就未來發展版圖,讓當地秀美鄉村從單村“盆景”變連片“全景”。

天長市萬壽鎮汊河村,“水墨汊河”吸引市民前來游玩。張俊攝

精准發力,讓農民更有勁頭

忙碌有序的農戶來來往往,裝滿瓜果的運輸車進進出出……走進天長市楊村鎮光華村的光華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一個個現代化溫室大棚裡瓜果飄香,很多市民游客都來到這裡體驗田園樂趣。

一個貧困鄉村如何發展成為全國文明村鎮,如何走上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道路?在光華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在祥看來,這一切都是源於2017年,光華村7個村民組130戶農民將原來直接流轉給農業園的1125畝土地改為入股方式,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園,村民實現了“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入股后,光華村村民每年可以獲得三項收入:一是每畝700元的保底分紅﹔二是農業園當年收益二次分紅﹔三是150名入股農民在農業園就業,可獲得300多萬元的股金。

這一切,不僅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了,還讓他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歸屬感”,對鄉村振興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也有更強的信心。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和其他許多地方一樣,近年來,天長市銅城鎮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陋習十分普遍。從去年開始,銅城鎮街頭巷尾遍布移風易俗的橫幅和宣傳畫,鎮村組干部走村串戶宣揚文明新風,許多村民也自告奮勇口口相傳文明理念。

移風易俗,干部帶頭。銅城鎮龍崗社區老支部書記李桂金患病,囑咐子女在他去世之后喪事從簡,不得收禮﹔沿湖村婦女主任陳善麗在父親七十大壽時,“隻收祝福不收禮”,倡導文明節儉之風……

今日天長,風清氣正、文明高雅的時代新鄉風,正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精神力量,奏響“強富美”美麗鄉村建設新曲,讓百姓的幸福生活,地久天長。

志願者們在美麗鄉村開展移風易俗一刻鐘宣講活動。圖片由天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供

(責編:吳西露、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