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推薦”變相加重中小學生閱讀負擔

2020年07月31日10:30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有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圖書,封面使用“教育部新課標推薦書目”“教育部新課標指定書目”“中小學生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系”“教育部重點推薦”等名稱,傳遞有關圖書是教育部推薦的虛假信息,嚴重誤導學生和家長。

  為此,教育部教材局在其官網發出聲明:教育部從未以“教育部推薦”“新課標指定”“統編教材必讀書目、推薦書目”“統編教材延伸閱讀”以及類似名義出版、推銷有關圖書。請各地、學校及相關人員提高警惕,謹防上當。

  教育部的這一聲明不可謂不及時,因為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名著小說書目數量巨大。今年4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首次面向全國中小學生發布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目錄中包含了小學110種、初中100種、高中90種閱讀指導書目。目錄的推出,正是為了從古今中外的作品中推薦少而精的優秀作品,引導學生讀好書、讀經典,為中小學生分年齡、分學段閱讀提供科學指導。同時也解決學校、家長和學生選擇困難的問題,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

  因此,目錄發布方明確表示,所列圖書供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各地各校不做統一要求,不得強制使用,不得要求學生全部必讀。以“指定”“必讀”等名稱為噱頭的營銷行為,顯然是一些商家推銷圖書時的一種營銷策略,是對“指導書目”制定用意的歪曲,背后主要受到的是經濟利益的驅動,也反映出我國基礎教育出版市場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場監管真空的問題。除了從法律層面採取更加嚴格規范的措施之外,我們也有必要深入思考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並對課外閱讀的作用和限度做出理性的認識。

  在基礎教育階段,“減負”一直是家長和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當課外閱讀書目被部分出版社冠以“教育部推薦”等名稱,顯然會對家長和中小學生對閱讀書目的選擇產生明顯的誤導,某種程度上會更加重學生的閱讀負擔,產生適得其反的逆向效果。

  課外閱讀對於中小學生的意義不言而喻,課外讀物不僅是影響中小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條件和物質載體,而且在幫助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這種作用發揮的前提是中小學生有充分的自主選擇空間和閱讀興趣,若將自主閱讀異化為強制閱讀,不僅與“減負”的初衷背道而馳,而且有可能變相加重中小學生的閱讀負擔和經濟負擔,違背教育教學規律,進而有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在孩子們閱讀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家庭和學校應該更加重視引導孩子們進行課外自主閱讀,而不宜將這種自主閱讀變相轉變為強制閱讀,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尊重和遵循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愛好。在閱讀書目的推薦和篩選方面,應綜合考慮孩子們的年齡結構、興趣愛好、知識基礎等多重因素。

  任何事情總是過猶不及,課外閱讀量必須適度。越來越多的課外讀物並不必然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正面的影響,反而可能加重了孩子們的心理負擔,給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長期負面的影響。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共同努力為中小學生營造輕鬆、愉悅的閱讀氛圍,不能讓所謂“推薦”變相加重孩子們的閱讀負擔,從而真正發揮課外閱讀在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高耀)

(責編:劉穎、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