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電影人有了新的思考,觀眾也改變了

2020年07月27日13:59  來源:文匯報
 

  賈樟柯:電影人有了新的思考,觀眾也改變了

  ■本報記者 李婷

  “經歷了一百多天沒有電影院的日子,我們應該重新去理解電影這個媒介。相信經過疫情之后,電影工作者能夠拍出更有電影感的作品。”昨天下午,皮膚晒得黝黑的賈樟柯導演出現在了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場大師班。他剛剛從山西賈家庄過來,在老家過了三個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曾經拿導筒、對講機的手種起了庄稼,作息時間跟村民們基本一致。

  對賈樟柯來說,這段生活體驗,最大的意義是了解我們是誰。“這個國家為什麼這麼有韌勁,這跟我們有廣闊的農村有關。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故鄉,且大部分是鄉村。遇到突發情況,我們可以回家,家門口種點西紅柿、豆角,生活就踏實了。”他說,事實上,理解城市,非常重要的來路就是鄉村,甚至隻有回到鄉村的脈絡裡才能理解今天城市發生的情況和問題。“回鄉生活給了我很多新的認識和思考,這些嶄新的感受會反映在未來的電影裡。”

  雖然過去幾個月生活節奏慢下來一些,但賈樟柯沒有停止電影創作。“疫情期間是我最近幾年寫文章最多的。”他說,他疫情期間的生活可以分成前半程和后半程,前半程一直在北京,每天寫作,寫了大概七萬多字,中間還拍了一部短片《訪客》。這部短片以“空間”為主題,聚焦疫情中的日常。

  “這一次的疫情讓我想到了2003年的SARS,當時我是可以即興拍電影的,但我卻沒有留下影像,也沒有寫文字,以至於現在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是十分模糊的。”賈樟柯說,“當新冠疫情發生之后,我就在思考,我們電影能否回到過去的傳統,用藝術的形式把經歷者的感受呈現出來。”因此,當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邀請他和來自全球多位導演以“疫情”為背景創作短片時,賈樟柯欣然答應了。就在他的辦公室,用一個手機,他跟攝影師和兩個演員,一天時間便把三分多鐘的短片《訪客》完成了。賈樟柯介紹,這部短片最高潮的部分是兩個演員坐在屋子裡看2015年電影《山河故人》,片中人山人海的場景,讓人們重新去理解和認識曾經習以為常的事情。

  電影亦是如此。在他看來,這個世界的導演可以分為:經歷過新冠疫情的,沒有經歷過新冠疫情的。“過去電影界有一個共識,把導演分為經歷過二戰的和沒有經歷過二戰的。二戰前的電影講究大制作、豪華布景,很多改編自經典小說,比如《巴黎聖母院》《紅與黑》。而經歷過二戰的電影人,對人性和電影有了全新的認識,很快產生了新的美學潮流,比如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德國新浪潮。”賈樟柯認為,作為影響人類的事件,新冠疫情也會觸發電影人新的思考,這是歷史提供的契機,也是現實下的必須。因為經歷過疫情,我們的觀眾也改變了,他們對電影有新的要求。“這種變化,不是觀眾看了半年互聯網是不是就跑到互聯網上了,本質性的改變是,觀眾經歷了疫情之后希望獲得心靈的回應,需要新的作品、新的電影語言、新的敘事回應他們。”

  賈樟柯表示,作為疫情發生以來我國舉辦的首個重大影視類國際文化活動,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得以順利啟動,離不開各個方面的配合。它首先得益於我們國家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也體現了中國電影人的韌勁,一種行業精神。在世界形勢如此復雜的當下,這樣的文化交流很重要,它能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人更好地去理解對方。“這不單單是電影界的一個節日,也是大家相互鼓勵、堅定信心把我們這個行業做好的宣示。”

(責編:馬玲玲、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