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小康看安徽”系列報道

安徽霍邱:稻蝦互補 小康有譜

陳浩 王曉飛

2020年06月29日06:40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6月16日傍晚,安徽省霍邱縣桃園龍蝦美食街,人頭攢動,一年一度的龍蝦美食逍夏季正式開啟。千余名霍邱群眾圍坐桌前,品龍蝦、話家常、觀演出,好不熱鬧。“說是‘逍夏季’,其實就是‘吃蝦季’,夏天,我們就好這一口。”現場,一名“吃貨”邊剝蝦殼邊說。

霍邱人好吃蝦,更擅長養蝦。

就在千人龍蝦宴舉辦的同時,距離現場30分鐘車程的霍邱縣三流鄉三流村大堰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內,負責人余全龍正給社員們分析稻蝦市場行情,並商量對策。今年,受疫情影響,小龍蝦的價格回落得厲害。但即便如此,稻蝦輪作的收入,也比單純種水稻,強不少。

霍邱縣三流鄉三流村稻蝦種養基地。王曉飛攝

老余說,他們這個地方,水稻的畝均產量在1200斤左右,每斤能賣上塊把錢。這其中,一半得是成本。“刨去這些,如果再談地租,就相當於白干了。”

2014年前后,小龍蝦“走紅”,他便琢磨著在水田裡養殖小龍蝦。幾經嘗試,很是成功。這下,畝均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幾番。“好的時候,一畝地,光龍蝦就能賣上4000塊。”

稻蝦輪作鼓了老余的腰包,但身為土生土長的三流人,他沒有忘了鄉裡鄉親。現在,由他牽頭成立的大堰合作社已吸納村裡3個村民組、120多戶農戶入社,其中包括貧困戶十余戶、30多人,養殖總面積超過1200畝。

那幾年,在一批像老余這樣的“能人”帶動下,稻蝦輪作在三流鄉普及開來。

“一面沿湖,一面沿崗,易澇易旱,生產條件惡劣。”三流鄉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是典型的傳統農業鄉鎮和重點貧困鄉鎮。現在,稻蝦輪作則主導著當地農業的發展。全鄉稻蝦養殖面積已達7.6萬畝,正常年份,畝均純收入2000元以上。據統計,全鄉2000多戶貧困戶中,除外出務工外,90%以上都是依托稻蝦脫貧的。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這一產業給三流鄉群眾帶來的改變:眼下,僅霍邱農商銀行三流支行的農民存款就有2.75億元,比6年前的8000萬元淨增了近2億元。

經過多年發展,三流鄉贏得了“安徽龍蝦第一鄉”的美譽。王曉飛攝

此外,產業日益壯大還為三流鄉贏得了“安徽龍蝦第一鄉”的美譽。而“輪作”並非“共作”的發展模式,也被省裡有關部門總結為“三流模式”。據悉,這一模式,投入小、害病少、效益高,更為重要的是,對水稻產量幾無影響,對保障糧食安全至為關鍵。

這兩年,小小龍蝦還從三流鄉向全縣全面“開花”。據六安市政協副主席、霍邱縣委書記劉勝介紹,2019年全縣稻漁綜合種養(以稻蝦為主)產量已躍居全國第7位,省內第1位,中國漁業協會更是授予霍邱“中國生態稻蝦第一縣”的稱號。

稻蝦互補,小康有譜。數據顯示,2019年,霍邱32萬群眾通過稻蝦產業實現增收,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更有1.2萬戶貧困戶借此實現穩定脫貧。得益於此,霍邱的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2.31%降至目前的0.24%。4月29日,霍邱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記者了解到,今年霍邱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61萬畝,有望實現產值24億元。

(責編:關飛、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