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磊:演員要學會等待,現場會告訴你如何表演

2020年06月23日11:0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公磊:演員要學會等待,現場會告訴你如何表演

  公磊:演員要學會等待

  李祥

  拿獎拿到手軟的禁毒劇《破冰行動》,匯集了一眾演技炸裂的演員。他們中公磊飾演的林宗輝一角,陰冷中不失溫情,圈粉無數。

  公磊在熱播綜藝《見字如面》的表現同樣堪稱驚艷,屢屢登上話題榜。節目裡,他讀了一封唐伯虎寫給好友文徵明的信——唐伯虎一生起落數次,遍嘗人生之無常,但卻是個樂觀的人,即便無端禍事轉眼即至,亦能瀟洒面對。

  唐伯虎與公磊的人生全然不同,但兩人的心態卻很相似。部隊大院長大的公磊有過英雄夢,誤打誤撞進了演藝圈。他試圖把每個角色都融入自己的理解,飾演得自然一些。與那些流量明星相比,他至今都不能算走紅,但觀眾願意稱他為“好演員”。

  “我並沒有什麼表演欲。”公磊說,就像到現場之前他從不預設角色一樣,在每一個明天敲門拜訪之前,他也不預設自己將來的模樣。

  禁毒劇《破冰行動》中飾演林宗輝。

  先感受現場氣氛再定如何演

  “放輕鬆,跟正常表演一樣。”去年12月中旬,來到《見字如面》的攝影棚裡,公磊見到了導演關正文。他瞥了一眼周遭環境——一個標准的小劇場,觀眾與演員離得很近,近到能看清前排觀眾的面部表情。

  “和關導交談中,我暗暗做了一個決定。” 在此之前,如何讀好幾封信,公磊在內心裡把自己推翻了無數次。這個決定,給了半月余的猶豫一個明確的答案,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演員的收放自如。

  那是在去年11月底,公磊收到了《見字如面》節目組傳來的6封信。這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由演員帶領觀眾重溫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打開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其中一封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給妻子安娜的。“陀氏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公磊談起陀氏,仿佛是相交多年的朋友,從陀氏的作品爭議,其與托爾斯泰的對比,再到一生坎坷,仿佛中文系學生的讀書報告。“他這一生其實很不容易”,但這封信卻折射著作者的喜出望外,好似初戀。

  “這封信大概寫於陀氏45到50歲之間,這是他一生的黃金時代。”公磊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出身貴族,而妻子安娜卻只是一名速記員,兩人年齡也相差25歲。看似身份地位懸殊的兩人卻愛得熾熱。這份愛安慰了他一生的苦難。

  文字表面是理性的,但字裡行間卻是炙熱的。公磊難免猶豫:如何通過簡單的文字和有限的朗讀,傳達出那份深情款款?他想到了兩種方法:一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類似於直譯,不加入個人元素﹔二是像話劇一樣通過跳進跳出的方式呈現。“也就是說,我仿佛置身於觀眾席間,讓每一個觀眾都變成陀氏。有可能還會再進一步,把自己放進去一點,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放進去多少的問題。”

  在拍戲的間隙,公磊不斷打磨這6封信。“每一次的感覺都不一樣,也說不出哪個更好。”晨起時覺得是這個味道,午飯間又覺得另一個味道更適合﹔看著青年人談戀愛時,想起了這封信,目送年邁的夫婦遠走,也想起這封信……“兩種方法都可以,尤其是第二種方法,給了我多種可能性。”半個月裡,公磊一直在多種可能性間徘徊。

  12月中旬的這天傍晚,公磊在寧波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回京的飛機逐漸爬升時,公磊又在內心深處回味起這封信。幾天前下的雪還未融化,后半夜的北京冷得讓他猝不及防。再加上此后他還要去湖南拍另一部古裝戲,這夜,公磊並沒有休息好。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沒有做好決定,“要感受到現場的氣氛,才能決定怎麼表演。”

  第二天見到導演、觀眾和整個現場時,公磊心裡有了底。“一定程度上說,我是在跟整個環境演戲。”按照安排,演員葉璇朗讀安娜的來信后,由公磊朗讀陀氏的回信。但是關正文導演現場突發奇想,安排兩人在台上互動。

  “我的妻子,我的無價之寶,我的天使。”信的開始,公磊微微轉身,手伸向演員葉璇,后者莞爾一笑。幾分鐘的朗讀中,觀眾仿佛看到了愛河中的雙方嬉戲打鬧……“讀完第一封信,我覺得現場的環境進入了更為沉浸的狀態。”隨后,公磊繼續讀完了剩下的5封信。

  每一封信都有驚喜。在讀《高茲致妻子多莉娜》的信時,公磊同樣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夫妻,面對絕症時寫下了這封告別信,但公磊沒有選擇催淚的悲情。

  “你一直都比我富有,你在所有的空間盛開,你與你的生活處於同一個水平,而我卻總是匆匆地奔赴下一個任務,仿佛生活永遠在稍后才剛剛開始。”

  讀到轉折處,公磊一個聳肩輕笑,停頓、閉眼、唏噓。“我覺得這種喜劇式的反差可以讓信中的文字留下更多想象空間。”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飾演趙參軍。

  最初職業夢想是從警參軍

  “若非八關風景好,此生何必居青島”。每到初夏,八大關都讓公磊回味良久。這裡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地方,也收藏著他童年的英雄夢。

  公磊出生在部隊大院,並在那裡長大。嚴肅緊張的作風無形中滲透在每一個角落。“小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電影。”從初夏開始,每到周末,大院裡的兩個禮堂就成了電影院。“人特別多,每次都是我父母抱著我進電影院,生怕走丟了。”到了初中,為了看電影,公磊甚至要挪用午飯錢去買票。

  經常在第一排看電影的公磊,把很多電影開場十分鐘之后的劇情看了不止一次。尤其是一些經典的引進電影,像《超人》《拳擊手》這種英雄電影深深吸引著他。“我就經常幻想自己成為裡面的英雄。身邊真實可感的英雄,就是警察或者軍人了。這兩個身份就成了我最初的職業夢想。”

  但他怎麼也沒想到,英雄電影對他的最終影響是“電影”,而非“英雄”。夢想的轉折發生在公磊就讀的高中——青島市第39中學。這所中學作為藝術學院的招考點,可以免初試。公磊准備高考的這年,山東藝術學院的招考老師來到了他面前。

  “我當時沒想著一定要過。因為自己就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懂,純粹是本能的表演。但既然來了,就學著電影裡的樣子大膽表演了。”公磊在復試中按要求表演了小品。細膩的風格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最后,公磊和另外兩名學生被留了下來。

  公磊的過人之處,在於他表演之外的積累。母親喜歡讀書,姥姥也是為數不多的女子學堂學員。“所以我家天然就形成了讀書的生活習慣。”茶余飯后,當很多家庭都在聊天時,公磊卻看到了另一種休閑方式。

  “但那時能看的書有限,父母怕耽誤我學習就把很多書鎖起來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簡單的書已經滿足不了公磊的好奇心。終於,他對藏書的抽屜下了手。

  看到被撬開的抽屜,公磊的父母沒有太多指責,而是順勢引導。公磊借著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對人性有了比同齡人更深刻的觀察和了解。“文字對人的影響是無聲無形的。我想可能就是因為這些了解,讓我在復試時游刃有余。”

  不久,大一新生公磊赴山藝求學,走進了一扇不經意間早已向他敞開的大門。

  表演這個行業需要自己總結

  當年還是零起點的門外漢,如今已至千裡,這樣的蛻變還是很耐人尋味的。

  “上大學之前,去海邊就是為了玩。”公磊說,大學寒暑假期間去海邊就是做作業了。原來,大海一望無際,浪濤拍岸也帶來了嘈雜的環境。躲開人群,放下背包,公磊開始了發聲的基本功訓練。這個方法的發明者是演講家德摩西尼。他為了校正發音含糊不清的毛病,曾口含鵝卵石,對著大海練習朗誦。

  像這樣枯燥、奇怪也不免辛苦的訓練方法,在表演系的本科教育裡稀鬆平常。“我們還學習過狗喘氣,也是為了訓練氣息調整。”台詞、形體加上藝術理論的學習,讓公磊的表演越來越專業,“就想著在工作后好好實踐一下這些理論和訓練。”

  畢業后,公磊成為青島話劇院的一名演員。但工作中的見聞,讓這位摩拳擦掌的畢業生陷入深深的懷疑。這份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幕后藏著他未曾想象的辛苦。

  第一次演出,剛下車的公磊卻被老師帶到了貨車旁卸道具箱。搭化妝間、舞台,演出結束后裝車……在演戲之外,演員還兼職“雜役”。在此后的工作裡,話劇院有很多下鄉演出的任務,條件艱苦,體力活就顯得更為沉重。寒冬臘月,手指凍得沒有知覺﹔夏日炎炎,搬了一箱道具后背就已濕透……

  年輕演員公磊也曾一臉疑惑。不管是經歷多豐富的演員,在干完這些活后都會隨便在后台的一個角落裡坐下默戲。“那些做夢都不會說錯的台詞,反復記憶的意義究竟在哪?除了嚴謹、負責,還有什麼?”年輕的公磊和同事們坐在一起默戲,閑暇時間有過無數次質疑。

  這樣的質疑總會被開場鈴打斷。“開場鈴一響,所有人就像進入了戰時狀態一樣亢奮。”

  每每演出結束,面對空蕩蕩的觀眾席,公磊都會回味:“明明是同一場戲,可似乎每次呈現都略有不同。”

  大學期間枯燥的訓練、理論學習、工作后的經歷究竟是為了什麼?這讓公磊沉思良久。“很多人都給過我影響,但沒有人能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我覺得表演這個行業是需要自己總結的。”

  直到有一天下圍棋,公磊才突然明白:這一切不過是定勢的訓練,但具體到每一場戲的呈現,就如同每一盤棋局一樣,是無法預設的。“我們的訓練、默戲,都是在盡力完成定勢。一場戲裡不單單有演員,還有觀眾、環境、工作人員等等。就是課堂上說的,我們打破了戲劇的‘第四堵牆’。”

  想通這些后,公磊在表演上如魚得水。為了更進一步提升,他決定闖蕩北京。帶著自己的總結和對未來的憧憬,公磊進入中央戲劇學院進修。入學后不到兩個月,便參與了《愛在生死邊緣》的拍攝。由此,走入了電視劇這一新的領域。

  “演員就是拍完后就失業的職業”

  “趁著菜還熱著,拿下去吃吧!”將近四分鐘的對手戲裡,公磊隻有這一句台詞。質疑、回憶和思考隻能通過眼睛、胸口、眉毛和嘴唇的起伏來表達。

  一年前,電視劇《破冰行動》與觀眾見面。原本觀眾視線大多被任達華、王勁鬆、吳剛這三位老戲骨吸引,但隨著劇情發展,公磊飾演的林宗輝開始被人關注。

  “好演員”,不少媒體和網友都對公磊如此評價。這個評價更多是給他塑造的角色,而非是概括他的成績。

  “我的習慣是對每一個角色都吃透。吃不透的角色我也不會去演。”公磊說。

  在《破冰行動》中,境外跨國販毒集團勾結東山當地不法分子進行大規模的毒品生產。以李飛為代表的緝毒警察拼死撕開當地毒販和保護傘織起的地下毒網,為“雷霆掃毒專項行動”掃清障礙。公磊飾演的林宗輝就是當地不法分子的一個頭目。但他最后反水,為警方提供了塔寨制毒的名單,也為“破冰行動”畫上了一個句號。

  “他其實就是魯迅先生所寫的在鐵房子中醒來的人。”說起“輝叔”,公磊侃侃而談,又似在講述一個老朋友的故事。“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就是林宗輝的絕望,他清醒地看到末路而又無能為力,所以最終隻能以死尋求解脫。“最難也是最有意思的,就是他思想的轉變。”

  “林宗輝這個人物對宗族文化的體現非常有代表性。”由於這個角色在劇中的戲份不多,不少觀眾誤認為他的地位還不及主角林耀東的手下,其實不然。“導演很喜歡這個角色,因為可以展示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很有看頭。但其他成員卻很是擔心呈現不出來這種感覺。”劇組成員的期待促成了公磊扛下這個重擔。

  事實証明導演沒有看走眼,公磊把這個險些被刪的角色演得不可或缺。對曾經飾演過的每一個角色,公磊都用盡渾身解數去挖掘和理解,但這樣的努力,很多時候並沒有換來“大紅大紫”。“可能我對演員這個職業的理解不一樣。”

  二十來年前,公磊還是青島話劇院的普通演員。那時的話劇院很忙,有時還要去學校演兒童劇。在公磊的記憶裡,最多的一天演了四場。“平時我們演成人劇,因為在晚上,所以一天也就演一場。但兒童劇都是白天,四場下來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公磊笑言,兒童劇簡直就是劇團的噩夢:兒童觀影有很多意外不說,單單是舞台上上躥下跳的動作就會讓人吃不消。

  一場戲下來,所有演員都各自找地方睡去,顧不上什麼體面。連午飯也都是隨便的一個燒餅就對付了。“下午的演出,有一個演員體力不支,下了台就吐了。”

  此后的工作裡,這樣的超負荷經歷還有很多。“但也就是在這種經歷中成長起來的演員,才會把心態放平。這就是個普通的職業。走紅不是必然的,需要很多條件和機會。很多演員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當年,看著一片狼藉的后台,身著五顏六色卡通服飾的公磊想明白了:想從事這行,得失心不能太重。

  定風丹服下,芭蕉扇徒然。對演員這一職業的認識雖無關演技,卻又統領著一個完整的公磊。“我很慶幸我在明白這些之后才來北京。盡管名利之爭無處不在,好在我心如止水。把握好角色是一方面,把握好心態是另一方面。”

  每每面臨一個新的角色,公磊都會做足功課。他是《金水橋邊》裡的司機趙大力,完美呈現市井小人物的命運發展與生活變化,充滿了小人物的悲歡喜樂。他是《故事裡的中國》舞台上的徐處長,和劉燁一起表演了《烈火中永生》,用小細節展現人在信仰中的掙扎。同時,他還是《長安十二時辰》裡活得明白的趙參軍,是《燃燒》裡冷靜犀利的魏法醫,是《夫妻十年》裡喜歡折騰的馬軍……

  等待,公磊有獨到見解。“演員就是一個拍完后就失業、不停地失業的職業。一點也不高貴、不神秘。”

  柴米油鹽之余,最能安慰他的還是那些躺在書架上的書,那裡始終是他靈魂的棲息之所。

  “如果我是藝術學院的校長,那我第一個要設置的課就是等待。演員要學會等待,現場會告訴你如何表演,境遇會告訴你怎樣活著。”

(責編:馬玲玲、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