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合肥】街頭滿載人間味 巷尾漫話江淮情——燈火輝煌城中廟 便是初心最難得

2020年06月02日10:34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城市裡交錯密布的街巷,宛若刻錄在時間裡的音符,構筑成為城市記憶,講述著散落在合肥的人文故事。一條條街巷,見証了一代人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見証了一代人在紅旗飄揚下振臂宣誓,見証了一代人在科技海洋裡乘風破浪,見証了萬家燈火在時代變遷中的脈脈溫情。

四古巷

 

四古巷

 
 
 

據說,四古巷因當地曾有四座古墓而得名,至於具體年月,如今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在兩百年前的《合肥縣志》卷三中,可以看見四古巷的名稱。有人傳言在解放前這裡有過一座祠堂。再后來就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四古巷周圍建成了合肥供電局和長江飯店住宅小區。

現在的四古巷熱鬧非凡,它連接著長江中路和安慶路,長百來米,寬也不過三四米。兩旁店鋪林立,賣服裝、餐飲、小商品的,生意紅紅火火,人群熙熙攘攘。

 

四古巷內的樓房

1923年,合肥巷子裡一戶人家窗外,十個月大的嬰兒與父母留下一張珍貴的合影,照片裡的嬰兒是楊振寧。熟悉廬州地理的人們大都知道,這條小巷在長江飯店與城隍廟批發市場之間,位於長江中路的南北方向,名叫四古巷。楊振寧先生以四古巷為根,四古巷也因他而自豪。

據四古巷的老人們介紹,楊家曾有一個大宅就坐落在四古巷,是楊振寧的祖父楊盛邦在津南巡警段芝貴幕中擔任筆札期間攢下積蓄后,委托其弟楊邦瑞購買的,宅子共七進,每進三間。

 

十個月大的楊振寧與父母的合影

從牙牙學語到懵懂頑童,楊振寧在小巷中度過了人生中的前六年。后來他又進京求學,直到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爆發才重返故裡。隨后進入合肥大書院的廬州中學(原安徽省立六中)就讀,日軍的轟炸又迫使廬州中學遷至三河鎮,於是楊振寧一家也遷至三河鎮。再后來他又到西南聯大就讀,直至出國留學,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4年,楊振寧曾寫《歸根》詩一首,四古巷一面牆上也有展示:“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深究對稱意,膽誠雲霄沖。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鬆。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楊振寧並沒有忘記這平凡而古老的小巷,每次回合肥時,他都要到四古巷看看。

 

牆上題字為楊振寧寫的《歸根》詩

 
  走在四古巷中,童年便歷歷在目的又何止一位楊先生?想必每一位曾在新華書店忘卻時間的少年,在長江路漫步卸下一身疲憊的青年,夜游城隍廟感嘆變化之大的中年人,都在無形中步入了這條小巷結下的緣網。回首往事,它連接著我們的幼時憧憬與成年拼搏,它喚醒了我們曾對美麗新世界的好奇,亦教會了我們在人生的沉浮中如楊振寧般勿忘初心,孜孜以求。

來源:文藝合肥

(責編:郭宇、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