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慶新聞網消息,懷寧縣臘樹鎮白石村,距離縣城70多公裡,全村共有貧困戶29戶109人。其中宋金龍、王小燕家的經歷顯得格外突出,疾病讓他們家成了村裡唯一一戶返貧戶。依靠國家政策的幫扶和自身努力,現已二次脫貧,成功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一定要脫掉貧困戶‘帽子’”
5月7日清晨,陽光剛鋪滿大地,懷寧縣臘樹鎮白石村的貧困戶宋金龍就早早起了床,做好早飯后,趕往縣城醫院做血液透析,一去就是大半天。妻子王小燕將10歲兒子送往學校,趕回家后就在縫紉機前縫制衣裳,忙活了一上午。
宋金龍出生於1985年,妻子王小燕比他小1歲,經人介紹,兩人於2010年結為連理。因家境貧寒,日子過得比較艱苦,好在夫妻倆都有著縫紉的手藝,勤勞肯干的二人將孩子留在老家,前往浙江湖州的制衣廠做裁縫。“收入挺不錯的,我們兩人加起來年收入有10余萬,三年就將家中負債還清了。”王小燕說。
眼瞅著日子開始有奔頭,2013年一場始料未及的大病,讓宋金龍家陷入了“貧困”。當年11月,宋金龍被查出雙腎萎縮,家中積蓄不多,王小燕四處借錢,光住院就花去了12萬元,后續高昂的治療費將一家人壓得喘不過氣來。
宋金龍失去了勞動能力,身體大不如從前,第二年就發展為尿毒症,需要做血液透析延續生命,透析費一年需要1萬多元。也就在這一年,入不敷出的王小燕、宋金龍家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一定要脫掉貧困戶的‘帽子’!”為了脫貧,要強的王小燕扛起家庭重任,孤身一人回到湖州,丈夫則留在老家養病。那段日子裡,王小燕拼了命地工作,每天坐在縫紉機前14個小時,省吃儉用,就為了能多寄點錢回家給丈夫和兒子。憑著勤勞的雙手,他們家在2015年成功脫貧。
“因病返貧”后二次脫貧
宋金龍家老屋是危房,夫妻倆一直借住在親戚家裡,房子是一家人最大心病。2016年,在村委會的幫扶下,宋金龍家的老屋進行了危房改造,住回老屋后,夫妻倆內心充滿了喜悅。生活恢復了平靜,卻沒想到變故又“找上門”了。
2017年5月,王小燕如往常一樣,准備前往車間工作,起身時突然眼前一黑,暈倒在地,被同事送往醫院。原來由於常年熬夜,缺乏營養,王小燕查出患有重度貧血,醫生讓她停止工作休養,不能再糟蹋自己身體了。
“那一年,丈夫一周透析次數增加至三次,兒子要上小學,沒人接送和照料,我隻好回老家,家裡又沒收入了。”王小燕家於2018年1月返貧。
村委會了解到宋金龍家返貧的情況后,積極幫助他們家申請健康扶貧“351”和“180”政策,宋金龍的透析費得到了保障。村支書王建國叮囑王小燕,“身體是本錢,你先好好養病。你的身體可不能垮了,不然這個家也垮了。”
“因病返貧是塊硬骨頭,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障后,能夠減輕貧困戶的生活壓力,讓貧困戶有穩定的脫貧保障。”王建國說道。
得知王小燕和宋金龍有著縫紉的好手藝,幫扶單位向王小燕家捐贈了3台縫紉機,還給她介紹活兒,王小燕和宋金龍在家就能制衣掙錢了。2019年,王小燕家實現了二次脫貧。
“衣服、褲子都做,來什麼活,我就接什麼活。現在夏天到了,最近在家裡做裙子,每天能做上20件,掙100多元錢。”
說到這,王小燕感嘆道:“在家比在外地打工可強多了,住的是新房,一家三口團聚,飯桌上有菜有肉,家裡收入也穩定了。”摘除貧困戶“帽子”后,王小燕和宋金龍說起今后的打算,“努力工作,將兒子撫養長大,讓日子越過越好。”(程呈)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